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日前召開第十二次會議,除按慣例審議通過了一些改革方案外,還特別強調要「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 「要把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幹部用起來」。這是第五代繼提出「敢於擔當」後,在用人標準上再次釋放出明確訊號。
第五代提出重用改革促進派,言下之意就是邊緣化保守派,尤其是打破既得利益集團、山頭主義和宗派主義等舊格局,讓敢闖敢幹的年輕官員衝到一線,挑起重擔,為改革注入新的動力,開創新的局面。是否支持改革、參與改革、推進改革將成為第五代衡量官員合格與否的基本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還提出了打破既得利益集團的方針與標準,「只要對全局改革有利、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有利、對本系統本領域形成完善的體制機制有利,都要自覺服從改革大局、服務改革大局,勇於自我革命,敢於直面問題」,言下之意,就是觸動部門利益、地方利益。
第五代上台後大刀闊斧推進改革,不論頂層設計還是貫徹落實的力度,都遠超胡溫時期。不過,隨着改革的推進,利益集團的抵抗也愈來愈強。以本位主義的利益集團為例,一些部門和地方在落實改革的決策部署中,囿於部門利益和局部利益,甚至出現不顧大局、向內部「利益捍衞者」妥協的情況,搞選擇性落實、象徵性執行。有的塞私貨、搭便車,把對本部門有利益有好處的東西巧妙添進去,借機為部門甚至小集團牟利,改革沒釋放紅利,反而讓老百姓添堵。
企業債的多頭監管問題便是典型一例。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監管呈多頭格局,國家發改委主管企業債,中國證監會主管公司債,央行則主管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在這麼多部門監管下,債券發行的隱性成本增加,也直接導致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割裂。這種多頭監管的弊端在理論上早已明晰,數年來一直傳要深化債券市場改革,將監管的職權統一到同一個部門中,以防止權力的重疊與真空,但到目前為止,仍是只聽雷聲,不見下雨,痛失改革良機。
說到底,要觸動根深柢固的部門利益,需要「更多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以及「壯士斷腕」的決心,更重要的還要有一批與這些利益集團沒有任何瓜葛的改革鬥士,在關鍵時刻能夠衝得上去,下得了手,真正做到大公無私,遇神殺神,見鬼殺鬼,不管是哪個山頭的神仙,都敢碰硬較真。對於第五代來說,正好利用這場波瀾壯闊的改革,發掘一批治國安邦的人才,為中共十九大的人事大換血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