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幸埋忠骨 公祭方能撼人心

中國各地官方在清明節當日組織公祭抗日先烈,追悼抗戰期間犧牲的中國軍民。解放軍海軍和駐外駐使館都有紀念儀式,為今年九月三日的抗戰勝利日預先造勢。但在公祭背後,卻有數不清的抗日英烈骸骨散落各地,英雄至今難以安息。

著名的台兒莊戰役中陣亡的四百八十六名將士,被掩埋於臨沂市葛溝鎮西安樂村外的荒野中。這些陣亡將士,最小的十六七歲,最大的不過四十歲左右。將士葬身地已是一片荒蕪,一條臭水溝居中穿過。臭水溝下,就有大量當年將士的忠骨。每逢大雨就有白骨從地裏被沖出來,睹之讓人神傷。

無獨有偶,遠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幾萬將士的公墓已殘破不堪,有的甚至淪為緬人的豬圈雞舍,部分的墓碑斷成兩截,更有一些英烈的骸骨暴於野外。緬甸密支那的中國遠征軍十四師陣亡將士墓地原址,已經是密支那恩仁區的民區,周圍的住戶修建房子時還能挖出屍骨,「有些屍骨,手裏還握着刺刀,屍骨一碰就碎了。」當地居民稱,每到下雨的時候,就能聽到打仗的聲音,那是因為中國軍人的亡靈沒有得到安息。

不同待遇 天壤之別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日本侵略軍在緬甸修建的公墓卻是規模龐大,環境幽雅,管理井井有條,士兵姓名一一刻於墓碑之上,日本政要還不時前往祭奠。在距曼德勒三十多英里、伊洛瓦底江邊的自敢山,為緬甸著名佛教聖地,山上山下佛塔林立。風光最佳處,有一座由日本人出資修建的巨型鎏金佛塔,是其悼念戰死者亡魂之所,白色佛塔基座上,密密麻麻刻滿了幾千個日本軍人的名字。

在緬甸密支那,日本人捐建了當地一座睡佛,其中在大佛寺門口修建了一座招魂碑,碑上寫着:「在密支那,三千四百名士兵像櫻花凋落那樣英勇地戰死了,他們的名字將永遠活在歷史之中,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那些以自己的死亡來保衞祖國的日本軍人。」無論戰場原址發生多大變化,日本人皆重金買下做祭祀之所,甚至為戰死緬甸的軍馬立紀念碑。在自敢山上有一座特殊的墓碑,是為紀念在戰爭中死掉的七百六十三匹戰馬。

中日兩國犧牲者的不同待遇,形成天壤之別。日本是傾全國之力,盡一切可能讓那些二戰陣亡的日本士兵入土為安,葉落歸根,日本政府厚生省於一九七四年制訂「海外戰歿者遺骨收集計劃」,開始連年向海外派出「收骨團」。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曾登上硫磺島,在日軍遺骨前跪下祈禱,並表示把遺骸運回本土安葬是國家的責任。相比之下,中國抗日英烈在海內外如同孤魂野鬼,他們的骸骨根本無人理會,如此一來,今後國有危難誰還會挺身而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