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日前在京召開文藝座談會,習近平系統闡述了其文藝觀和政策主張,重申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工作者必須為人民服務,走人民路線、為人民創作的要求。凸顯了習近平有意師法毛澤東,建立自己的文藝時代的雄心,為「中國夢」提供高質量的精神食糧。
中共一向把文藝作為黨的事業重要組成來看待,六十二年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確立了毛的文化觀和文藝政策,核心就是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為工農兵服務,這是文藝工作者必須堅守的基本立場。改革以來,中共雖未再召開過高規格的文藝座談會,但對文藝為黨的事業服務的要求並未放鬆。
對於習近平的「中國夢」而言,不能只有枯燥理論而沒有鮮活文藝,不能只有豐富物質而沒有精神食糧,不能只向傳統和西方尋求人生價值,而不謳歌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一句話,缺了「偉大作品」,「中國夢」將是殘缺不全的。「中國夢」要弘揚中國精神,文藝就是弘揚中國精神的重要形式、載體和工具。對此,習近平在講話中並不避諱。
大陸文藝在改革後雖有蓬勃發展,但正如習所批評的,存在着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着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着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才子佳人、帝王將相、心靈雞湯之類作品充斥影視和文學,嚴肅文學則無人問津,日益邊緣化,尤其是缺乏有震撼力的現實主義作品。這樣的文藝顯然無法承擔起中共賦予的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使命,也不可能對第五代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有幫助。
因此,習的講話可以看作是要對內地文藝過度物質化和市場化的現象進行糾偏。問題是,在一個多元價值的社會裏,他的講話具有多大號召力?是否能夠通過行政手段強制作家按照這種定於一尊的人民文藝觀來進行創作,並且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中共當年的解放區文學和十七年文學是一個借鑑。
習近平理應也意識到這點,所以在講話中才提出要堅持雙百方針,發揚學術和藝術民主,強調營造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鑑。然而,在目前這種造神文化下,為貫徹領袖意圖,難保不出現大批御用文人生硬圖解領袖思想,製造大量的歌頌所謂偉大時代的假大空作品。文藝固不能做市場奴隸,但更不能做政治奴隸,搞政治掛帥,主題先行。否則,空負第五代領導人期待,為「中國夢」幫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