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華欣為不少港人喜愛的旅遊熱點,但在本周三,當地沙灘出現大量五顏六色、直徑達八十厘米的水母,很多隨海浪捲上岸。當地官員指出,其中不少水母含有劇毒刺針,泳客一旦被刺,皮膚可立即出現類似燒傷的徵狀,提醒遊客不要直接觸碰這些大水母。
華欣市長諾蓬(Nopporn Wutthikul)當日已下令在海濱張貼公告,以中文、泰文和英文提醒遊客近期不要下水,並派員到沙灘巡查,收拾殘留在沙灘上的水母,漁業部門專家將會檢驗這些水母及海灘的水質。幸好周三並非周末或假日,加上有風浪,故遊客和泳客較少。
據悉,沖上岸的水母在當地稱為「火水母」和「碗狀水母」,其中火水母具有劇毒刺針,若人直接接觸到水母的表面或觸手,皮膚會出現嚴重刺痛的感覺,及大面積過敏發炎,像被火燒傷一樣。
於今年較早時間,中國、美國及澳洲等地也曾有大量水母沖上海灘。中國山東省煙台在九月初,長六百米的海岸線滿布水母,泳客寸步難行;澳洲悉尼北部在八月有數萬隻「藍瓶僧帽水母」入侵,海灘頓成一片藍色;美國西岸各地於八月同樣出現奇觀,外形像貝殼的「帆水母」成千上萬被沖上岸,吸引大批民眾圍觀。
有專家分析,各地水母數量暴增與全球暖化有關。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提高了海水酸度,對珊瑚礁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導致甲殼類動物更難形成骨骼,進而威脅到其生存。以水母為主食的甲殼類動物數量減少,導致水母數量大幅上升,為整個食物鏈及人類生活帶來新的威脅。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