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中暗度陳倉 民主化才是前途

由台灣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前國安會主任蘇起等台灣政學兩界人士提出的「大一中架構」,最近在島內引發廣泛討論和爭議,這個欲在兩岸問題上構建藍綠共識的「大一中架構」,雖有「一中」字眼,實則暗含台獨主張。

所謂「大一中架構」,按照施明德等人的闡述,是指由兩岸共組不完整的國際法人,可是雙方卻均享有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常關係的權利。它由五條原則組成,包括尊重現狀,不片面改變現狀;雙方政府已從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用大一中架構取代一中原則,才能符合現狀,邁向和解之路;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以共識處理雙方關切的事務,作為兩岸現階段的過渡方案;在大一中架構之下,雙方應消除敵對,共同維護本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等。

從這五條原則來看,「大一中架構」的要害在於,在台灣主權問題上持模糊或迴避態度,但在台灣參與國際空間等具體安排上,體現台灣一國的屬性。

本土意識 將是災難

關於這一點,民進黨人士並不隱瞞。民進黨的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說,這個方案會比國民黨的一中各表及謝長廷的「憲法」各表,更站在台灣主體性的立場。民進黨立委蔡煌瑯更進一步表示,「大一中架構」就是「兩韓模式」,說明兩個獨立政治實體在國際上各有國際地位,實質就成為「兩個中國」。

這些年來,在台灣有A型台獨和B型台獨之分,前者乃公開主張台獨、搞一邊一國;後者則暗中主張台獨、搞偏安,但兩者沒有實質區別,都是要台灣獨立於中國。「大一中架構」實際上就是一個B型台獨,或者稱之為「獨台」,所謂不完整的國際法人是一個虛的架構,而雙方參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及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常關係才是實質的運作,也即在虛的一個中國架構下存在兩個中國的事實。

兩岸關係近年來的改善並非得益於馬英九的「三不」政策,而是「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以及大陸釋放出來的善意。如果像施明德所說的「每個台灣人都是台獨分子」——雖然他所指的可能是台灣人的本土意識——那兩岸關係勢必非常危險,而這無論對大陸、對台灣還是對中華民族來說都將是災難。大陸之所以堅決反對台獨,原因在於此。

假如台灣還自認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就應該用自己的民主經驗,和大陸民眾一起,積極推動大陸的民主化,甚至可以對中共強調,大陸不民主,台灣不統一,以此倒逼大陸實行民主,但不能將獨立作為自己的目標,否則,台灣就會失去僅存的對大陸的價值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