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與六國在去年十一月就核問題達成初步協議,德黑蘭政府暫停核活動,換取國際社會放寬經濟制裁,該協議今年一月落實,為期半年,在這段期間,雙方將續磋商最終協議。伊朗總統魯哈尼被西方視為溫和派,「微笑外交」贏得讚賞,但在國內卻備受強硬派抨擊,被指放棄伊朗核權利,這既是魯哈尼面臨的挑戰,卻也是他的核談判籌碼。
五一勞動節後首個周六,一批示威者到德黑蘭前美國大使館示威,抗議魯哈尼在核談判中過分妥協,拾得芝麻丟了西瓜,為了小小好處而放棄伊朗核權利。強硬派對魯哈尼與六國特別是美歐的「交易」,非常不滿,指去年十一月協議是「毒杯」,在新的核談判進行期間,強硬派示威抗議,明顯是要警告魯哈尼千萬不要「喪權辱國」。
不過,示威者或也借題發揮,魯哈尼出人意料地禁止民眾在勞動節舉行遊行,人們只好到前美國大使館示威,魯哈尼雖和美國總統奧巴馬締造伊美破冰、兩國總統三十四年來首次直接通話的紀錄,但伊美仍未恢復正常外交關係,伊朗仍視美國為「大撒旦」,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不斷警醒必須防範美國的「狡猾奸詐」,以反美為名的示威,魯哈尼可不敢禁止。
魯哈尼在外吃得開,在國內卻是愈來愈不受歡迎,國際放寬制裁包括西方發放凍結的伊朗資產,無疑使伊朗紓減經濟壓力,但伊朗失業率依然高企於兩位數,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更有四分之一無工做,通脹率雖比前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時代稍為回落,卻也達到百分之三十五,民眾叫苦連天。魯哈尼較早前要求民眾放棄領取每月大約等於十四美元的現金津貼,人們反應冷淡,這位以為改革大得人心的總統,可謂吃了一記悶棍。魯哈尼日前取消燃油補貼,汽油和柴油升幅高達七成五,更惹不滿。因此,伊朗的「反美」示威,其實內容複雜。
但魯哈尼大可順水推舟,以國內反對聲音作為談判籌碼,向美歐展示他不可妥協太多,否則協議在伊朗未能廣獲接納,則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