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促減排受質疑 生物燃料禍無窮

全球暖化威脅人類存亡之警號響個不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可持續發展,是近年國際性會議之常設議題。美國總統奧巴馬銳意擴大生物燃料使用量,粟米等可供食用的農作物被轉化成生物燃料,被指是糧食和飼料價格拾級而上之罪魁禍首。有見及此,華府推動業界將不可食用之農作物部分,製成稱為「纖維素乙醇」的生物燃料,詎料有研究指此舉並不環保。

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研究人員,試圖量化生產纖維素乙醇涉及之整體碳排放量。包含「纖維素乙醇」的混合性燃料燃燒時會釋出溫室氣體,將粟米莖、葉等不可食用部分從粟米田移除,而不讓其留在原處填補土壤流失之養分,也可能令農田釋放的溫室氣體上升。

研究結論是,無論從粟米田移除多少不可食用的殘餘物,生產纖維素乙醇必然加劇溫室效應;短期而言,使用包含纖維素乙醇的燃料,比使用電油產生多百分之七溫室氣體。生物能源業界和華府齊聲反駁,批評研究粗疏,未有納入農地保育等因素。

致糧食供應更緊張

美國現時出產的生物燃料,絕大部分以可食用粟米製成,在一二至一三年度,美國出產的粟米有近百分之三十九用來生產乙醇及相關副產品。美國國會立法規定,全國煉油廠於一二年前合計要將五億加侖纖維素乙醇混入傳統燃料,惟去年纖維素乙醇產量只有約一百萬加侖。

能源業界對纖維素乙醇普及化前景之評估兩極化,有的大舉建廠增產,有的按兵不動。即使應用纖維素乙醇長遠有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礙於普及化長路漫漫,在可見將來,可食用農作物製成之生物燃料仍是主流。

福島核災觸發棄用核能潮,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與日俱增,石化燃料價格居高不下。種植粟米生產生物燃料利錢豐厚,美國掀起的生物燃料熱潮,實際減排效果成疑,導致全球糧食供求更形緊張,卻是毋庸置疑。激起巨大政治動盪的「阿拉伯之春」,肇因之一是區內糧食短缺導致民心思變,生物燃料革命只怕後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