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柱隨筆:從反服貿學運省思兩岸關係

台灣近期反服貿學運引起了國際關注,反思這樣的黑潮洶湧,雖不能代表全民意見,卻表徵了一部分的民意,儘管無奈、沉痛,但仍須面對。在民主與法治之間,我們可以做出理性的辨別,其挑戰法治的負面影響毋庸置疑,此刻,殊值深入探討的,應是青年學生內心的焦慮!因惶恐、因疑懼而產生的集結力量,我們不能視而不見。

網絡世代的溝通模式,是片段式,是速食式,是串聯式,同樣也是未經深入思考與理性驗證的即興行為。這樣模式的代表性產品就是「懶人包」,這些看似簡要卻與事實嚴重扭曲的「懶人包」,在網絡上快速廣泛地瘋傳,可怕的是,學生們據此認定服貿協議是木馬屠城,會顛覆台灣,會失去未來。鑑此,執政者如果要在宣傳與溝通上事半功倍,必須融入與嫻熟網絡世代的語言與溝通模式,否則難有交集也難收良效。

紐約大學教授孔傑榮表示,反服貿爭議,很明顯的不是單純的經濟爭議,如果簽訂的對象不是中國大陸,不會引發這樣的反彈,這其中牽涉的,是台灣民眾對與大陸往來的擔憂。

青年學生對與中國大陸簽訂服貿所產生的焦慮,或許是自信不足,或許是恐共心理;畢竟,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已不像中生代對中國大陸還有那份民族情懷與文化聯結了,這股認為兩岸經貿交流與我無關且畏懼開放的黑潮已儼然形成。

美國知名兩岸專家葛來儀表示,台灣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或是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問題,不在美國或其他國家,關鍵還是在中國大陸的政策走向,這要看中國大陸對於其他國家與台灣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是否持開放的態度。

台灣決心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是為了加強競爭力,避免遭邊緣化,馬總統在2008年就職後,隨即着手推動法規鬆綁及市場開放。在2010年與中國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繼與日本、新西蘭、新加坡簽署經濟合作協定。

台灣參與區域整合是必走之路,台灣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員國間維持密切之貿易關係,貿易總額佔台灣對外貿易總量分別是34%與57%,台灣尋求加入當屬必然。

開放才有機會,鎖國必邊緣化。馬總統也表示,他理解民眾憂心台灣對中國大陸過度依賴,所以我們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美台商會理事主席伍弗維茲也說,他可以理解台灣民眾的恐懼,但反服貿是錯誤的方向。

這場學運雖然滯緩了服貿審議的速度,但卻讓過去兩岸關係交流的盲點浮上枱面,也讓台北與北京應嚴肅思考如何消弭台灣年輕世代的疑慮,例如,兩岸交流的果實是否能讓更多基層民眾有感與分享?經貿往來的龐大利益是否能更公平分配與釋放?當中國大陸在國際經貿影響力舉足輕重時,如何讓台灣民眾感受到的不是威脅與遏阻?同樣,台灣的民眾能否認清在全球自由貿易的開放潮流下,與其在巨人的陰影下惶恐不安,不如勇敢面對趨勢,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造更多的機會與條件?更重要的是,面對網絡新世代的來臨,雙方高層實應思考如何讓不同體制下成長的新世代能更增善意與理解。

此次學運對兩岸關係造成相當衝擊,然而挫折不等於絕望,或許危機即轉機,有句名言「理解,無疑是培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有善意才有信賴,有理解才能化解,學運因何而起?期待雙方嚴肅思考,共同面對,畢竟,他們是未來的主人,我們這一代要交給年輕世代一個甚麼樣的兩岸關係,考驗台北和北京的智慧了!

台灣立法院副院長 洪秀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