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拜鬼之後,中國外長王毅宣布「奉陪到底」,官方輿論亦提議將安倍列為不受歡迎人物,羅援少將更建議塑造日本戰犯雕像,跪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內。這些其實都是枝末細節,中國真正的反擊,應該徹底改變核戰略,明確宣布將日本作為假想敵。
安倍拜鬼是政治姿態,並沒有太大實質意義,中國最應該關注的其實是日本的軍力調整與調動,日本最近批准了《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衞計劃大綱》和《中期防衞力量整備計劃》,安保三箭,箭箭對華,對此中國應該嚴密監控。
本報兩年前已預言,隨着甲午之年臨近,中日難免一戰,但內地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這是杞人憂天,甚至樂觀地認為「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一百二十年前的清王朝,日本也不是當年的日本」,其軍事力量「跟中國這樣獨立自主、有強大戰略反擊能力的國家較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如此藐視日本,說不上是勇氣和信心,而是一種可怕的盲目與輕心。
中國經濟總量的確已超過日本,但並不具備全面壓倒性的戰略優勢,何況日本背後有整個西方支撐,日本在戰爭勇氣、信心與意志、精神上比中國高出一籌。今天的中國固然不是當年的清王朝,但也不是能夠「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時的中國,文官貪錢、武官惜命,官場一片黑暗,上下無法同心,根本無法同毛澤東時代軍民團結如一人相提並論。
事實上,日本對外戰爭多數是以弱勝強,甲午之戰是日本先挑起的,日俄之戰也是日本先發動的,日美太平洋之戰更是日本偷襲導致的。中國如對日本的野心與瘋狂估計不足,以為日本戰略空間狹小,戰略地位脆弱就不敢發動戰爭,就太過輕敵了。
中日對抗已不可逆轉,未來的戰爭形態不再可能是過去那種大兵團對決,也不是一城一池的攻佔,更不是軍艦戰機之間的追逐戰,很可能一出手就是毀滅戰。中國應該給日本劃出紅線,一旦逾矩便實施全面的核打擊。
中國的核戰略是毛澤東時代制訂的,即「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明確承諾無條件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地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這個戰略是當時為對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搶佔道德高地而制訂的。如今時移世易,特別是面對日本的虎視眈眈,這種戰略已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所以,中國國防部應該對外宣布,涉及周邊衝突時在必要條件下將採取先發制人式核打擊。只要日本有對中國進行偷襲的苗頭,中國便可以用核彈先行攻擊。這個戰略一確定,中方就完全沒必要在意安倍拜不拜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