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部日前公布高考招生改革的總體方案,其中英語考試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實行一年多考。英語教學在中國弱化,引發美國戰略家們的強烈關注,被認為是北京發出外交轉向的訊號。
美國這個擔心並非空穴來風,中共建政之後,外語教學成為外交政策的動向標。剛開始建國時,毛澤東實施向蘇聯一邊倒的政策,學習俄語成為全國潮流,俄語更變成全國大中學的必修課,而英語則被棄置一邊,那些懂英語的知識分子更被歷次政治運動所衝擊,學英語者則被視為叛國、偷聽敵台的嫌疑者。
等到中蘇關係緊張後,俄語又被拋到垃圾堆,原本吃香的俄語教師被批判,甚至被誣為蘇聯間諜,學俄語的學生找不到工作出路,很多人被分配到解放軍做翻譯,中蘇一旦開戰,他們可以成為俄語翻譯,以便勸降蘇軍士兵。
到鄧小平復出定下改革開放,跟美國接軌後,英語開始熱門,成為大學與中學的必修科目,與中文、數學同等重要,尤其是出國留學熱,形成全民學英語的熱潮並延續至今。當年鄧小平說:「看過往的歷史,跟着美國走的,都富裕起來了」, 中美關係亦進入一段蜜月時期,雙方經貿合作不斷上升,軍事合作亦扶搖直上,當時美國對華軍售方面,視中國為「準同盟國」關係。
中國人赴美留學熱,給美國輸送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人才與資金,尤其是在科技界,華人的地位舉足輕重。而美國亦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這些人回國後多成為各領域的中堅骨幹。
事實上,在美國輸出外交軟實力布局中,輸出英語教學是最為基礎的一環,畢竟語言是價值觀與文化的傳播載體,美國要想影響中國,就要強化英語在中國的地位,最好能取代漢語。就像菲律賓被美國長期殖民後,英語最後變成其國語。如今中國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為名,弱化英語教學,美方開始擔心中國要改變鄧小平時代的對美開放國策。
第五代上台後,在外交方面愈來愈強硬自信,不僅對日本絲毫不示弱,對美國也一改過往的妥協忍讓,早前的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較量、南海中美軍艦對峙,均顯示第五代已改變了恐美親美立場,為了維護國家利益,該硬就硬。今次英語教學改革,實際上是對過度崇洋親美政策的一個撥亂反正,這對中美關係的衝擊也是勢所必然。
不過,美國的影響力仍是無遠弗屆,也主宰了全球格局,中國要從美國引進先進科技,與國際社會交往,不學好英語顯然寸步難行。中國在文化上應該避免從盲目自卑變成盲目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