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誌」泛指一群有共同喜好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創作出版的刊物,起源於日本文學同人誌,而漫畫同人誌近年在商業行為催化下,已成一種風潮,在兩岸四地吸納了一群喜愛同人誌的青少年。
如今台灣的同人誌展售會,不再是一小撮年輕人的獨立活動,而是由商業團體主辦,場地大、攤位多,入場還要買門票。入場者都是漫畫迷,當中不少喜歡玩「Cosplay」(角色扮演),這些「Coser」(扮演者)悉心打扮成動漫角色亮相,讓展售會猶如嘉年華。
目前同人誌展活動以日本規模最大,攤位動輒近萬個,通常舉辦三天。而台灣同人誌活動多舉辦兩天,約有五、六百個攤位。
說到台灣的同人文化發展,自一九九○年代萌芽,早期是路邊攤式售賣,「Cosplay」的對象也多半是日本動漫主角。至於真正屬於台灣本土的同人文化只有「布袋戲」,起源於高雄,他們有獨特的文化系統和販售形式,「Coser」一身布袋戲打扮最少也要萬多元新台幣以上,比起台灣北部「Coser」打扮成日本女學生的幾百元,花費貴得多。
在展售會場的「Coser」會接受陌生人拍照,但要先詢問否則會被罵。而在同人誌活動中的特殊用語,亦漸成為民眾的日常用語,例如「萌」是指喜歡或可愛等。
駐台記者謝中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