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臨近高考,但這場事關無數人命運的大考卻愈來愈不公平,農村子弟考上名牌大學的難度愈來愈大,權貴子女卻輕而易舉地獲得錄取書。一代窮,世代窮,試問窮二代怎會有「中國夢」?
北京今年享受「高考照顧」的考生達到百分之十八,這意味着每五名考生中就有一人獲優待。當中得到加分的絕大多數是權貴子女,他們利用五花八門、實則弄虛作假的比賽成績,堂而皇之地獲得加分,早早搶佔錄取的主動權。在這場不公平的較量中,窮二代哪有勝出的希望?
過去十年,中國高等院校對農村學生的招收比例呈直線下降趨勢,如北京大學從三成降至一成,清華大學則僅有不到兩成;與此相反,權貴子女的名校錄取率卻愈來愈高。現在,愈來愈多農村孩子棄學棄考,高考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改變命運」的機會,教育不公平讓他們對升讀大學幾乎不抱希望,他們不願鯉躍「龍門」,因為「龍門」不屬於他們。
權貴子女勝出考場,並不是憑藉努力與汗水,也不是依靠天賦與才智,而是因為擁有一個好爸爸或者好媽媽,利用特權和金錢這兩件強大的武器,獲得諸多加分的資格,讓他們可以在高考起跑線上早一點出發,甚至不用參加這場激烈的考試,就能趾高氣揚地霸佔名校學位。
近年,高考加分醜聞不絕於耳:廈門馬拉松群體舞弊以獲高考加分、浙江台州四名官員子女弄虛作假比賽、四川省中學生游泳錦標賽破紀錄「賣獎」等。這些醜聞的背後,其實都是臭不可聞的權分交易,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之下,往往是權貴子女錦上添花,窮人子弟雪上加霜,他們要出人頭地,往往要比權貴子女付出多好幾倍的努力。
封建時代的科舉考試之所以流傳千年,是因為科舉是相對公平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給農家子弟、平民階層進身上流的機會,讓他們有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時候。可是,現在的高考雖然搞的是精英教育,卻喪失了科舉的公平性,當代中國還不如封建中國,所謂人才選拔已不是唯才是舉,而是唯財是舉、唯權是舉。
中國社會不公,不僅表現在教育不公,還體現在就業不公上。富人的孩子天生就是富人,不用擔心就業問題;官員的孩子天生就是當官的,不用通過公務員考試便直接進入仕途,還動輒就是縣處級;至於那些窮人子弟,考上大學已是好不容易殺出重圍,大學就業更是千難萬難,甚至畢業即失業。當底層向上流動的階梯遭權貴使橫手阻斷,百姓對前途怎麼可能有信心?對執政當局又是多麼的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