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儘管瑪雅末世預言並沒成真,但其興盛一時的文明仍留下無數懸念,關於其沒落原因更是眾說紛紜,早前有研究對比瑪雅遺迹雕刻與當時的降雨紀錄,推斷出瑪雅文明因無法適應天氣持續旱災而沒落;如今有科學家以放射性碳測年法及樹輪分析,把瑪雅及西方曆法接軌,為氣候變化說法提供了間接的佐證。
科學家去年對昔日位於瑪雅主要城市附近的洞穴(現位於伯利茲)中的石筍進行化學分析,得出當地二千年來的降雨紀錄後,把有關瑪雅君主的雕刻石碑遺迹對比分析。該刊登於《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公元三○○至六六○年間,當地雨量甚為充沛,刺激瑪雅農產增長,讓瑪雅勢力和人口均迅速擴張。
但到公元六六○至一○○○年,氣候變得長期乾旱,已擴張的瑪雅社會由於資源耗損,開始歷經政治與社會不安、戰爭頻頻,與當時製作的大量戰爭相關的雕刻脗合。及至一○二○至一一○○年在持續旱災下,瑪雅文明終於不敵農物失收、饑荒與移民潮等災難而衰落。
位於危地馬拉提卡爾的瑪雅廟宇的一段木樑,刻有當時附近一座瑪雅城市戰爭的紀錄,由於瑪雅曆法由一個接一個的周期形成,並只記錄那次戰事發生在某周期開始時、第一百三十九萬零八百三十八日後的當天,卻沒有講明該周期的起點時間。而據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州立大學考古學家肯尼特,對木樑進行放射性碳測年法與樹輪分析後,得出結果指木樑雕刻於公元六五八至六九六年間,與該段戰爭結束時間的往昔理論脗合。此科學分析成功把瑪雅長曆及現代西曆接軌,令瑪雅歷史的年份推斷更為準確,並進一步為瑪雅因無法適應旱災而滅亡的說法提供了佐證。
瑪雅文明的勢力範圍曾涵蓋現今墨西哥、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及薩爾瓦多等國,其數學、天文、藝術等均有極高成就;其長曆法(Long Count calendar)單位以一個金(Kin)為一天、一個維那爾(Winal)為廿天、一個吞(Tun)為三百六十天、一個卡吞(Katun)為七千二百天、一個巴克吞(Baktun)為十四萬四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