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長久以來,學界認為古秘魯文明是一個漁業社會,與其他古文明迥異,但有新的考古研究憑花粉、石器殘餘物及古人糞便化石等證據,推翻這一盛行多年的學說,指出玉米在五千年前的古秘魯社會已有重大影響力,力證古秘魯人亦是以農立國。
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學界一直認為安第斯文明是從漁業社會演化,農作物只是用於製造捕魚工具、副食及祭祀之用。雖然近年秘魯發現多個內陸考古遺址,當中有大量農作物化石,但仍未能改變「漁業為主」的假設。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學者近日發表論文,其中作者哈斯(Jonathan Haas)表示,其隊伍的發現,足以推翻「漁業說」,證明古秘魯是農業社會。
該研究隊伍首先分析從考古遺址掘出的大件植物殘餘物,在數百件樣本中甚少含有玉米,但在次階段分析中,隊伍驚喜地發現泥土樣本中有大量微細的玉米花粉。之後,隊伍化驗十四個公元前二千多年的石器,發現當中有十三個黏有玉米物質,亦發現甘薯及豆類的顆粒。最有力的證據出現在人類糞便化石中,在三十四件樣本中,近七成樣本的主要成分是玉米,這證明了玉米並非擔任閒角,而是當時人類的主要糧食,漁產則只是佐料。
綜合以上證據,該研究隊伍認為,當時秘魯古文明逐漸出現大量固定社區,人類開始建構複雜的建築,農耕技術愈發先進,領袖藉農物多寡來展示國力吸引移民,顯然是一個農業社會的寫照,而玉米正是推動秘魯文明演進的動能。
自公元前一萬一千年起秘魯已有人居住,曾發展出多個不同時期的文明,直至十五世紀印加人建立印加帝國,留下不少遺迹及神秘之謎,其中又以馬丘比丘最為世所知。由一九一一年發現遺址至今,馬丘比丘存在原因仍未有肯定答案,有人說它是貴族避暑行宮,又有說它是抵抗西班牙入侵者的最後堡壘。其建築難度之高亦令人感到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