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辯華西村模式 左右再掀起論戰

內地著名的華西村支部書記吳仁寶日前去世,左右兩派勢力再度掀起華西村模式的辯論。這場激辯的背後其實是對中國未來路向話語權的爭奪。

華西村是內地走共同富裕的典型,而安徽鳳陽的小崗村則是分田單幹的樣板。當年鄧小平在全國推行小崗村的土地承包制,華西村的吳仁寶頂住壓力,堅持不分田,堅持毛澤東時代的集體經濟,通過建立村辦企業,短短幾年成為遠近聞名的中華第一村,家家住別墅,戶戶有轎車,年底分黃金,創造了農民共同富裕的神話,吳仁寶也成為遠近聞名的人物,連續多屆以村支部書記名義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關於華西村發展模式的辯論一早就存在,吳仁寶去世使這場爭論更加激化。左派認為小崗村分田單幹雖在當時解放了生產力,但並沒有引領農民走向富裕,而華西村的村社自治及集體經濟是中國新農村發展的方向,也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意氣之爭 影響改革

自由派們則抨擊吳仁寶在華西村搞家天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家掌握了該村百分之九十的經濟支配大權,外來打工者淪為二等公民。自由派將火力對準華西村的管理模式上,認為吳仁寶在當地形同土皇帝,搞變相獨裁,處處模仿毛澤東。

平心而論,華西村的成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當年全國鄉村都在搞分田單幹,雖然刺激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個體生產力,但面對市場化的大潮,單個家庭的競爭力顯然不如以村集體為單位的競爭力,再加上吳仁寶在華西村有強大號召力,使得華西村能夠脫穎而出。華西村的成功離不開改革開放大背景,否則為何在毛澤東時代寂寂無聞呢?如今吳仁寶這個強人能人去世,華西村確實面臨何以為繼的問題。

其實,自由派以獨裁專制抨擊吳仁寶,進而否定華西村,顯然是吹毛求疵。沒有吳仁寶就沒有華西村的今天,他相當於華西村的支柱,猶如一個企業的董事長,發言權自然比一般股民要大,其他村民按股分紅,天經地義。自由派攻擊吳仁寶,主要是這個集體經濟是共產黨威權體制的經濟基礎,是與自由市場經濟背道而馳。但自由派無法解釋的是,為何個體的小崗村發展比不上集體的華西村?

中國目前的左右之爭,很大程度淪為書生論政,甚至變成意氣之爭,雙方各執一詞,為辯論而辯論,不顧歷史背景及現實環境,這種爭論引發人心慌亂,反而影響改革的進行。中共第五代提出「實幹興邦」,其針對性已是不言而喻,問題是在社會貧富分化愈來愈激烈的今天,社會上的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引發左右激辯,當局想平息已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