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幹快上拚經濟 政績衝動又誤國

各省市的地方兩會近期陸續召開,除了選出新一屆地方主官之外,很重要的是通過各地今年的發展規劃。但新諸侯上台之後,磨拳擦掌大幹快上,將經濟指標定得很高,重新走到重複建設的畸形發展老路。

各省區市政府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布了二○一三年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後者普遍為兩位數,十九個省區市設定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中新疆、甘肅、貴州和黑龍江設定在百分之三十或以上。若按照這些規劃執行,中國又將進入快上項目、上大項目的投資熱潮。

中國經濟歷來有「三、八規律」,就是每逢新一屆政府上台,各地都雄心勃勃地出台一系列規模宏大的投資計劃,在短期內投入重金發展經濟,而換屆年份都是尾數為三、八之年,比如一九九三年、一九九八年、二○○三年。這些年份的經濟數據,表面上花團錦簇,實際上是透支了今後幾年的發展,埋下了深重的隱患。

產能過剩 重複建設

中國目前水泥產量佔世界總量的六成,鋼鐵產量是世界的五成,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如果不計後果追加投資,中國在當年四萬億元投資帶來的產能過剩尚未消化的情況下,新一輪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將把中國帶向破產邊緣。

事實上,很多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早已債務沉重,比如雲南公路投資公司面臨千億元貸款違約危險。很多因投資虧損本來要債務違約的事實,後來都被中央政府及時出手干預,才得以暫時化解;很多虧損嚴重的高速公路、機場,也因得到地方政府的資金輸血而得以勉強支撐。這種政府主導的投資已到強弩之末,隨時可能崩潰,給中國經濟帶來滅頂之災。

地方政府大幹快上,主要是畸形的政績觀作祟。在地方兩會期間,各地代表不是比併本省民眾的幸福指數,不是議論有毒食品和空氣污染等民生問題,而是津津樂道於GDP增長速度。以廣東兩會為例,官員代表們討論最多的是廣東如何保住GDP全國第一的問題,如何防止被江蘇、山東趕超的問題,至於野蠻徵地、強制拆遷以及群體性事件卻無人提及,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亦鮮有人關注。

官員們拚經濟政績,目的是為了五年後能夠升官。在他們眼中,高樓大廈是官場升遷的敲門磚,高速公路是仕途晉升的快速道,至於涉及民生的下水道問題、食品安全問題,領導看不到,做再多的工作也是無用。這種唯上不唯下、唯虛不唯實的官場潮流,實際上是誤國誤民。第五代上台之後,推行節約,反對浪費,但如果官場潮流不改,評價標準不換,無論怎麼變都是換湯不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