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高倡改革 豈能是非不分

中共喉舌《人民日報》發表多篇評論文章,高倡改革精神,為十八大召開造勢。可惜,這些文章一味喊口號,言之無物,沒有指明改革方向,根本無法打破當前的政治悶局。

《人民日報》評論部日前發表「改革開放,永葆探索創新的朝氣」的系列文章,呼籲要「保持那麼一股子衝勁、闖勁、拚勁、韌勁」,置之死地而後生,「沒有不計毀譽的心理素質,沒有堅不可摧的創新意志」,就會寸步難行,強調「改革有困難,不改革會更困難」。在中共十八大前夕,《人民日報》發表這些文章,明顯是為會議造勢升溫,惟改革沒有方向性,反而充滿爭議性,試問如何再度燃起百姓的激情?又怎能再度凝聚人心?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總量已高踞世界第二,但社會矛盾尖銳程度發展到極致,核心價值觀與主流道德觀徹底崩潰,貧富分化已臻世界前列,資源環境被透支虛耗。

虛喊口號 左搖右擺

社會對改革的共識已徹底分裂。基層百姓覺得沒有從改革中得到實惠,反而改革力度愈大,生活壓力愈大,故希望改革向左傾斜,更加關注民生普惠民眾,真正還利於民。反觀先富階層不滿足於經濟上富裕,要求更多政治權力,希望成為掌權階層,以保障他們的財富。至於官僚利益集團則希望把持特權,壟斷財富。三大階層對改革的期盼南轅北轍,中共要代表他們的利益已是分身乏術,過去採取的和稀泥政策也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在這種背景下,黨報高倡改革,虛喊口號,已沒有多少實質意義。事實上,《人民日報》這些年也在左右之間不斷搖擺,已失去自身定位,從早前的「講政治」到如今的「包容異質思維」,似乎完成了從左至右的嬗變,變成鼓吹普世價值的代言人。

更有甚者,《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早前還公然宣布要廢止「漢奸」一詞,相當於間接替漢奸平反。漢奸一詞源遠流長,比中共歷史久遠得多,秦檜、汪精衞之流數典忘祖,認賊作父,受盡百姓千夫所指,成為史書上最令人不齒的一群。奇怪的是,《人民日報》竟然逆潮流而動,顛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主流價值觀,侮辱國人智慧,如此是非不分、黑白不辨的黨報還有甚麼公信力可言?其倡導的改革精神,又怎能讓百姓心服口服?

市場化的經濟改革必然導致民主化的政治改革,也必然會走向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這不是哪個黨或者哪個人所能抗拒的,但這又與中共的傳統政治理念相悖。《人民日報》猶抱琵琶半遮面,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只是沒膽量說出來而已,所以吞吞吐吐,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