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細胞「感應器」 美兩教授奪化學諾獎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科學家都致力解開人類身體其中一個謎團:數十億的細胞如何感應外來的訊息,並適應環境。兩位美國的科學家,現年六十九歲的萊夫科維茨(Robert Lefkowitz)及五十七歲的科比利卡(Brian Kobilka),發現一種名為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便是箇中的答案,他們因而共同奪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將平分八百萬瑞典克朗(約九百三十五萬港元)獎金。兩人的發現對研發更有效、更少副作用的藥物甚為關鍵,亦對研究糖尿病、心臟病、腫瘤等疾病的形成及治療密切相關。

G蛋白偶聯受體位於細胞的表面,它們的作用就猶如細胞的感應器。萊夫科維茨的研究團隊於一九六八年,利用放射線去找出身體各細胞的受體,並發現腎上腺素的受體。去到一九八○年代中,他找來年輕的科比利卡參與研究,並成功將腎上腺素的受體的基因分隔出來,以了解這受體是如何運作。

助研發更少副作用藥物

當他們對這個基因進行分析時,意外地發現腎上腺素的受體,與負責捕捉光線、位於眼睛的受體相似。研究得出結論,指人類的身體內存有約一千種G蛋白偶聯受體,得以回應不同的化學訊號。在舌頭、鼻孔、眼睛內,都能找到這種受體,讓我們得以感應味道、氣味、視野。此發現有助研發更少副作用的藥物。

解釋器官對外界的連鎖反應

這個發現便能解釋,為何當我們在深夜時感覺被陌生人跟蹤時,身體內各器官均出現連鎖反應:心跳加快、不停呼吸等生理徵狀。事實上,由眼睛看見位於地上、來自背後陌生人的黑色輪廓像一刻,眼睛的G蛋白偶聯受體便把「陌生人跟蹤」的訊息,傳送至其他細胞的相關受體。

現為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的萊夫科維茨昨日向記者表示,自己因為習慣睡覺時戴耳塞,所以竟聽不到諾貝爾委員會的來電:「太太接聽來電後,向我說是由斯德哥爾摩打來。」他說獲悉自己得獎後呆住了。

科比利卡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教授,他稱於凌晨兩時半、諾貝爾委員會第二次來電時才接聽電話。他笑稱委員會可能擔心他以為來電是惡作劇,所以委員會五名成員逐一在電話中恭喜他獲獎。對於所得的獎金,他表示會用於退休的生活上,或者留給孩子。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