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假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峰會,未能為不斷惡化的歐債危機帶來曙光:一方面,德法在會上未能就發行歐聯債問題達成共識;另一方面,德國央行公開表示,希臘脫歐影響雖巨大但可以控制。在此一氛圍下,歐盟領袖發聲明稱希望希臘繼續留在歐元區,好比畫餅充飢。
德國視通脹如洪水猛獸,默克爾政府頂着通脹上升的壓力,掀起公私營機構加薪潮,是兩害取其輕:寧德國出口競爭力輕微受損,給予歐豬國出口後來追上的機會,也不給歐聯債開綠燈,惟恐歐豬國恃着有歐元區強國做擔保,再度墮入借錢揮霍、以債冚債的黑洞。
十隻手指有長短,歐元區內德國出口競爭力一枝獨秀,任該國如何讓賽,歐豬國出口始終不是德國的對手。歐元區誕生後,成員們無法像昔日那樣透過貶值本國貨幣提升出口競爭力。不少人認為,既然德國佔盡歐元區便宜,挽救歐豬國無可厚非,更何況她們是德國貨的主要海外買家,德國堅拒讓步,未免太絕情。
九○年東德併入西德完成德國統一,兩地的經濟實力差天共地,卻同時使用德國馬克,與今天德國和歐豬國競爭力不同、活在歐元區同一屋簷下的情況,大相逕庭。
過去廿多年,德國聯邦政府透過徵收團結稅重建原東德地區,估計歷年來從西流向東的援助超過一萬七千億歐元。雖然德累斯頓和萊比錫等原東德地區名城經濟愈見蓬勃,但區內不少花大錢進行翻新的城鎮仍暮氣沉沉,耗費甚巨的原東德地區重建計劃何時回本,實在難說。前車可鑑,德國堅持希臘等歐豬國先推行緊縮和結構性改革自救,有其苦衷。
另一方面,不少原西德地區的地方政府,因聯邦政府歷年強徵團結稅而欠下一屁股債,結果不得不犧牲本身的發展接濟原東德地區的同胞。若默克爾慷納稅人之慨援助希臘,又或者毫不猶豫就答應希臘提出的要求,那些為德國統一背負沉重包袱的德國民眾,情何以堪!明年迎來連任挑戰的默克爾對希臘不夠嚴苛,就是對自己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