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場腐敗呈現年輕化趨勢,最近六年,北京西城區檢察院受理的職務犯罪案中,三十五歲以下官員佔將近一成三,其中不少是涉案金額巨大的重案。其實,這種「三十五歲現象」並非京城獨有,部分省區調查顯示,因涉貪被處理的三十五歲以下官員,佔被查處官員總數三成。
大批精挑細選的「革命事業接班人」因為貪腐而身陷囹圄,實在匪夷所思。歸根究柢,年輕官員本身的素質固然是重要因素,但現行官員提拔任用制度則是罪魁禍首。
當今內地官場盛行買官鬻爵,這歪風不可避免地影響年輕官員。在新一代貪官中,不少本來就是心術不正之士,他們當日作為秘書、下屬,為貪官收受賄賂、照顧情婦,耳濡目染之下,早就深諳「為官之道」。他們用真金白銀換來權力後,便瘋狂搜刮民脂民膏把「成本」撈回來。
當然,不排除當中部分人原來是有抱負的青年,他們寒窗苦讀近二十年,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又透過參加選拔考試獲擢升,本欲幹一番事業報效國家。然而官場烏煙瘴氣的現狀令他們大失所望,本來潔身自愛者,反受同僚打擊,甚至嫁禍,久而久之,惟有向現實低頭。
在年輕幹部的蛻變過程中,官商勾結的利益集團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這些集團有計劃地物色有潛力的年輕官員作為「成長股」,進行長線投資,幫他們建立「政績」,增加籌碼。正是這種「投資」,使年輕官員一步步墮入腐敗泥潭。例如,重慶市長壽區原副區長林家鶴三十七歲官至副廳級,手握大權,旋即被一家企業列為「重點公關對象」,林抵不住誘惑,逐漸淪為奸商的代理人。
相對於先前揭露的「五十九歲現象」,「三十五歲現象」具有更大破壞力。臨退休的官員無論如何使盡渾身解數搜刮民脂民膏,也只有不足一年的時間,但年輕貪官的腐敗歷程卻長達數十年,漫漫貪腐路,對社會的危害不言而喻。
當局近年反覆強調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主」的方針挑選接班人,但最終都逃脫不了為貪官隊伍增添新血的結局,這實在是巨大的諷刺。究其原因,是整個官場已淪為貪腐大染缸,無論怎樣的官員投身其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污染。遺憾的是,中央當局至今對這種「前腐後繼」現象置若罔聞,充其量只對幹部選拔制度作小修小補,實屬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