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城運動假大空 國際都市為誰建

內地「城市化」脫離實際,求大求洋,愈來愈離譜。官方媒體近日披露,全國有六百五十五個城市計劃「走向世界」,二百多個地級市中,有一百八十三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大都市。聲勢浩大的造城運動恍若大躍進重現,但對普通百姓而言,「國際大都市」只是一座座海市蜃樓。

造城運動方興未艾,翻開各地未來五年規劃的報道,哪個地方不建「國際大都市」?最低調起碼也是「特大城市」,真可謂:忽如一夜春風來,全國城市國際化。然而,這些由官員拍腦袋拍出來的「國際大都市」,只是圈地規劃宏大、地標建築豪華的代名詞,不能為人民帶來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

從歷史上看,各國城市化的真正推手是工業化和市場化,是人們謀求更好生活的自然過程,即使是廣受抨擊的英國「圈地運動」,民眾向城市集中也是因為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產生巨大需求。但是,中國近年城鎮化進程完全由權力主導,並沒有相應工業實力的支撐,也無法令大量進城者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就業,充其量只是土地城市化,與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進程相差甚遠。

事實上,造城運動受地方利益驅動,造甚麼樣的城市,吸納多少人口,全由當局閉門造車,拆了建,建了又拆。這些以暴力拆遷、用金錢打造的新城鎮,只有華麗高樓和寬敞馬路,外表光鮮,內裏髒亂,尤其是管理體制、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水平滯後,就像有些城市蓋得起大劇院,卻連公園免費開放都做不到。

圈地拆遷 造城成風

以湖北武漢為例,該市為建國際大都市,五千多個工地遍地開花,交通堵塞,揚塵籠罩,市民一片抱怨、責難聲,市委書記竟然如此回應:「建設不會停止,如果不這樣做,對不起這座城市,我將頂着罵名繼續下去。」這番說話引來劣評如潮,卻暴露出地方官員大拆大建的內心世界。這也難怪,如果沒有GDP、形象工程的誘惑,中國怎麼會有九成地級市爭建國際大都市呢?

令當局最得意的是,中國城鎮化率已達四成七,只用三十年時間就趕上了西方二百年的歷程。但實情是,全國城鎮戶籍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只有三成三,城鎮人口比例遠低於城鎮化率,說明有一億三千萬人名義上是城鎮居民,實際過的並不是城市生活,他們只是「被城市化」了。

牛皮不是吹的,羅馬不是堆的。當今國際大都市不全是高樓林立,鄉村化清淨小城不在少數,關鍵是讓市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看看神州大中城市,規劃建設千篇一律,樓蓋得比山高,車跑得比烏龜還慢;消防水柱打不到五十米高;下水道不暢,逢雨就成威尼斯。這樣的城市,能稱得上國際大都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