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五都選戰之後,民進黨進入調整改革期,為競逐明年的總統大選做準備,當中關於兩岸關係的論述將考驗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政治智慧,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自創黨以來,民進黨以台獨作為最高目標,並寫入黨綱,這雖然穩住了基本票源,但也成為發展兩岸關係的障礙,尤其是ECFA簽訂之後,台獨黨綱成為兩岸關係的最大絆腳石,也是蔡英文面對的最大難題。
北京方面堅持,民進黨若不放棄台獨,就堅決不與它接觸,那些受惠於ECFA的台灣民眾,顧忌兩岸關係突變,在明年的大選中一定不會將票投給民進黨。但若民進黨放棄台獨黨綱,原來的基本群眾會大失所望,最後分崩離析。改還是不改,成為民進黨生死攸關的選擇。
本欄可以給蔡英文一個錦囊妙計,保證民進黨脫胎換骨,不僅可以重回執政地位,還能再創輝煌。民進黨只要將建立「台灣國」的目標,改成「中國」,便可以萬事大吉,而且站在道德高地,傲視國共兩黨,收盡天下民心。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當時僅指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而已。至春秋時,「中國」之涵義逐漸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後,隨着各諸侯國疆域的拓展,「中國」不斷向周邊延伸。自漢代始,朝野上下和文人學士習慣於將漢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也多以「中國」自居。比如,宋遼金對峙時期,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皆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中國」一詞之出現與應用雖已有近三千年漫長歷史,但它僅僅是一個世世代代根植於炎黃子孫的心靈深處,由地域觀念衍生而來,又帶有文化本位的一個歷史符號。從夏、商、周起至今,王朝遞嬗,政權更替,幾不可勝數,卻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北京方面,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正統,而國民黨則堅持中華民國是正宗,雙方並沒有交集。若民進黨打出建立「中國」的旗號,既不違背其長期堅持奮鬥的建國綱領,也沒有衝撞北京制訂的《反分裂國家法》,而且上承文化淵源,下收炎黃之心,可謂一舉多得。
屆時兩岸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中國三個稱號,中國成為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各黨都要向民進黨靠攏。民進黨不僅可繞開台獨這個看似不可踰越的政治天塹,而且可以成功轉型,脫胎換骨,成為中華民族有功之臣。思路變一變,路就在腳下,關鍵是看蔡英文有沒有這個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