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問題峰迴路轉,在巴西總統盧拉斡旋下,德黑蘭政府願意把大部分低純濃縮鈾運往土耳其,換取西方提供高純濃縮鈾核燃料棒。伊巴土三國昨日簽署鈾交換協議,正如伊朗所言,眼下球在美歐等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手上。鈾交換計劃要實行並不易,伊朗此舉顯然為緩兵之計,化解來勢洶洶的新一輪制裁。美國苦心部署制裁伊朗,可說功虧一簣,現在陷入進退維谷境地,接納協議與否,費煞思量。
美國推動國際制裁伊朗,經過多月外交游說,可謂勝利在望,一直反對的中國和俄羅斯,立場已然改變,這兩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制裁議案雖不保證會投贊成票,但最少不會動用否決權,其他十個非常任理事國,除巴西和土耳其外,幾乎都沒異議。議案將在未來數星期內提交安理會,德黑蘭似難逃過嚴苛制裁命運。
臨門一腳,殺出個程咬金,盧拉的德黑蘭斡旋之旅,出乎意料取得成果,打亂了華府部署。盧拉此行,並不被看好,不但美國國務卿希拉妮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大潑冷水,連一直參與斡旋的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也心灰意冷,取消前往德黑蘭的訪問,後來他見談判出現突破,才又趕忙赴伊。華府口稱給予伊朗「最後機會」,其實巴不得盧拉空手而回,好名正言順「大開殺戒」。
伊巴土簽署的協議,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去年十月提出的方案,目標一致,就是確保伊朗不能提煉高純濃縮鈾製造核彈,最大分別,在於對伊朗有多些保障,一是鈾交換在土耳其同步進行,一是土國看管低濃縮鈾,一旦西方未能履行提供核燃料棒承諾,必須即時退還伊朗。美國支持原子能機構方案,既然兩者要點相同,似乎沒有拒絕道理,否則,只會被質疑居心何在。伊朗透過協議,把巴土拉落水,華府面對的已僅非伊朗,而是伊巴土三國。並不熱衷制裁的中俄等國,也有大條道理堅持訴諸外交途徑。
伊朗看似作出妥協,回應了美歐憂慮,事實上,放眼全球,能夠生產適合伊朗核反應堆使用的核燃料棒,幾乎只有美國和阿根廷,能否按協議向伊朗提供一百二十公斤,很成疑問,鈾交換可能遙遙無期。伊朗慣於使用拖延戰術,避敵鋒芒,今次不過重施故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