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巨額援助海地 中國一石二鳥

海地大地震,中國救援隊首先趕到現場,救援金額一再加碼,總額迅速逼近一千萬美元。對一個沒有邦交的國家,中國下如此大的本錢,既有感恩國際社會,展示大國責任一面,也有外交爭取的戰略考慮,可謂一石二鳥。

前年中國汶川發生大地震,國際社會迅速伸出援手,各國不僅捐款捐物,而且向中國派出搜救隊,體現了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汶川地震,中國感動了世界,同時也被世界感動了一次。中國的道德傳統,不乏「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知恩圖報觀念。如今,海地發生地震災難,猶如汶川慘劇在中國人心頭重演,中國政府向海地伸出援助之手,實際上是向國際社會表達感恩之心。

西方國家一直要求中國承擔大國責任,逼迫中國擔負一些不可能完成的義務,還指摘中國輸出通脹、輸出污染,竭力妖魔化中國的國際形象,而今次中國一反常態,不遠萬里,主動援助,不斷加碼,目的就是為了用行動粉碎西方對中國形象的醜化,展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今次的救援行動向世界證明,中國對大國責任有自己的理解,並不會隨西方起舞,在人道主義危機面前,中國照樣該出手時就出手,絕不含糊。

知恩圖報 開拓商機

當然,今次中國斷然出手,亦有外交上的考慮。海地與中國尚未建交,當年海地還與一些國家在聯大聯合提案,要求讓台灣加入聯合國。中國為此大動肝火,一度否決聯合國赴海地維和提案,直到海地政府致歉,並表示不再提名台灣加入聯合國之後,中國才對維和方案投贊同票,而且派兵參與具體維和行動。

馬英九上台之前,北京一直與台灣在海地較量,爭取海地與台灣斷交,與北京建交。眼看即將水到渠成,台灣政壇變天,馬英九實行兩岸外交休兵,北京為了顧全兩岸關係的大局,推遲與海地的建交,但雙邊關係發展一日千里。今次中國大手筆捐錢捐物,不僅讓海地民眾感動,也讓中美洲一些尚未與北京建交的國家深感刺激,在兩岸之中到底選擇哪一邊,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從長遠來看,北京在海地大手筆賑災,也有利於中國開拓在拉丁美洲的商機。拉美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原材料進口與商品出口市場,這幾年,中國投入上百億美元在當地收購石油等礦產資源,如何在當地尋求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和諧環境,一直是中國外交的重要課題。

今次海地地震,中國出人出力、出錢出物,反應迅速,不講條件,比西方大國大方得多,贏得的讚譽也多,這些善舉自然會在拉美民眾心中生根發芽,就像當年毛澤東時代無私援助非洲,直到現在非洲民眾都歡迎中國前去投資。可以說,中國今次在海地不惜血本援助,既樹立人道主義救援大國的形象,也可暗中瓦解台灣在拉美的邦交陣營,相當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