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美國總統奧巴馬日前到挪威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他上台發表長達四千字、歷時超過半句鐘的演說,比其就職演講更長篇,可見背負「戰爭總統」之名的奧巴馬,手中的和平獎有如千斤之重。但有美國傳媒統計過,奧巴馬致辭全文有四十多次提到「戰爭」,僅卅一次提到「和平」,奧巴馬演辭「布殊化」的批評隨之而起。
事實上,奧巴馬與布殊時代單邊主義劃清界線的用心,可見於他演講期間對二戰後「多邊主義」行動的回顧及盛讚,如振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和創立聯合國等。雖說奧巴馬在演辭中更多地提及戰爭,但對於戰爭與和平的矛盾關係,奧巴馬未加迴避。
奧巴馬認為有時無可避免要使用軍事力量,他特別提到,非暴力運動不可能遏止希特拉的軍隊,談判也不能促使阿蓋德放下武器。奧巴馬坦言美國過去或許犯過錯,但過去六十年美國在維護全球安全的貢獻不容抹去。奧巴馬說:「對於威脅美國人民的事,我絕對不會袖手旁觀。」奧巴馬給擴大阿富汗戰爭辯解的用心顯而易見。
提出「公義之戰」概念
奧巴馬認為非暴力有其限度,又提出「公義之戰」的概念,這被不少媒體解讀為「奧巴馬主義」正式浮現,甚至有人形象化地將之描繪為「帶有利齒的多邊主義」。無論外界對此有何解讀,當下對奧巴馬影響更直接的,是美國本土保守派對演說的觀感,畢竟奧巴馬克制地增兵三萬,已經惹來不少共和黨大老窮追猛打,其得獎演說措辭如何,某程度上關係到奧巴馬推行醫改等本土施政項目的成敗。
立場極度保守的前共和黨眾院議長金里奇對奧巴馬的演辭讚不絕口,而自由派對奧巴馬的評價也非一面倒,可見演辭取得不俗的平衡點。不過,奧巴馬在演辭中暗批部分國家對北韓和伊朗核問題袖手旁觀之同時,卻未有談及被指擁有核武的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壓迫,此一選擇性譴責,難免令人懷疑是出於對國內保守勢力的顧忌。
奧巴馬最近談及增兵阿富汗問題時,強調本土施政才是重中之重,顯然有意改變布殊時代在外交方面承諾多多、頻頻干預的作風。華府縮減外交政策規模的態勢,是分析奧巴馬國際觀不可忽視的一環,奧巴馬獲獎後不願多留一會的舉動,可以有更多解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