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美國國務卿希拉妮早前向緬甸拋出「制裁與接觸」雙線並行策略,令外界憧憬美緬關係短期內出現重大改變。帶領代表團到緬甸訪問兩天的美國助理國務卿坎貝爾,是過去十四年來訪緬的最高級別美國使者。不過,觀乎國務院對此行低調處理,當局對緬甸軍政府推動民主的誠意和決心,似乎仍是半信半疑。
華府尋求與緬甸軍政府作更深入接觸,以促使該國推動民主改革,本年九月坎貝爾已在紐約會見緬甸科技部長吳丹,今番由坎貝爾率團訪緬可算禮尚往來。據悉,緬甸方面主張與美國修好的呼聲,主要來自緬甸低層官員,軍政府高層對改善美緬關係有多大興趣還是未知之數,國務院未見大鑼大鼓為坎貝爾此行造勢,反映當局傾向透過此行探明軍政府領袖的意向。
以施壓者身份到訪
坎貝爾是過去十四年來訪緬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對上一次有如此高級別的美國官員訪緬為九五年,當時奧爾布賴特以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身份出訪緬甸。坎貝爾與緬甸反對派領袖昂山淑姬會面前,會先與緬甸高官和軍方要員會面,包括總理登盛。但來自緬甸軍政府方面的消息指,軍政府領袖丹瑞未必和坎貝爾舉行會晤。
坎貝爾上月底到國會出席聽證會時,明確表示「只會在取得具意義兼實質進展的情況下,考慮放寬對緬甸施行的制裁」,這包括釋放昂山淑姬和其他政治犯、終止與境內少數民族的衝突及緬甸與北韓的緊密軍事關係。與早前有求於軍政府的美國參議員韋布不同,坎貝爾今次以施壓者的身份來訪,若丹瑞連對方最基本的要求也無法滿足,倒不如不見。
不過,即使丹瑞肯與坎貝爾見面,也不一定為美方帶來好消息。丹瑞大可利用華府對緬甸立場軟化一事,替軍政府「算無遺策」的民主路線圖增加認受性,並凸顯飽受制裁多年的緬甸在外交方面不愁沒有伴。緬甸軍政府於韋布訪緬後出兵果敢,不無向中國展示其左右逢源的「實力」。
美國與東盟將於月中舉行峰會,坎貝爾於峰會前夕訪緬,似乎有意凸顯華府對東南亞局勢的重視,與美國重返亞洲的外交策略調整相呼應,畢竟緬甸問題一直是美國與東盟之間一根刺。華府與緬甸軍政府之間的互信仍然薄弱,破冰言之尚早,是次外交接觸又會否是一場各取所需的政治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