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賽事半年前就已開始,截至開幕已產生三分一金牌。十月九日,一名多次在國際大賽上執法的跳水裁判,因「不滿本屆全運會跳水黑幕,十二塊金牌都是提前內定!」拂袖而去,兩天後賽果與其所說完全脗合。奧運會蹦床冠軍何雯娜賽後也爆料「金牌早就內定,裁判打分不公」。國家體育總局緊急澄清「絕對不會」,個別「揭黑」人士也突轉口風「闢謠」,孰真孰假,撲朔迷離。
然而,體育總局官員信誓旦旦「保清白」不過是「此地無銀」,全運會三月鳴槍以來,賽場醜聞、鬧劇就沒斷過:運動員場上互毆咬人、足球隊無故退賽、裁判不公被狂追等,眼花繚亂,哪有清白可言。況且「金牌內定」已不算新聞,二十年前乒乓國手何智麗爆出「領導要求讓球」內幕,言之鑿鑿,就連威名遠揚的中國女排也難免俗,近日被揭曾經打過「假波」。
金牌至上 利益驅動
事實上,與近年中國體壇醜聞不斷相關聯,全運會的「德行紀錄」向來不佳,興奮劑、吹黑哨、賽場鬥毆等如影隨形。據體育總局前局長袁偉民近期透露,國家興奮劑檢測中心年年都有被查出呈陽性的運動員,在前兩屆全運會上,許多女子游泳運動員游出過一批世界級好成績,但在隨後世錦賽、奧運會參賽時,這些成績都出不來,箇中原因還不清楚嗎?
體壇造假不絕,追根溯源係利益驅動。各省市體育局作為政府機構五年一任期,全運會四年一次,為官者政績如何,全賴在全運會上一拚高低,而金牌多少則是唯一的評判標準,對於他們來說,金牌數量就是「體育GDP」,關係到面子形象和頭頂烏紗,寧可頭破血流,也要全力拚搶。上次全運會上,就有某省官員授意下屬,不惜調用百萬巨鈔打點,以確保一枚金牌落袋。
至於運動員、教練員,受住房、房車和金錢的巨大誘惑,他們同樣將全運會視為「一賽定終身」的角鬥場。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金牌內定」並非空穴來風,體育圈內烏煙瘴氣,既是現行體育管理制度使然,也是當局「金牌至上」的政績觀作祟。
其實,對於十三億國人而言,體育強國並不等於金牌大國,體育不單是競技,圍着金牌轉,更要造福百姓,以增強民眾體質為己任,當年毛澤東將增強人民體質列為體育發展的終極目標。
這些年來,中國體育在追逐金牌大國的過程中迷失方向,即使在舉辦奧運、實現奧運金牌第一之後,也沒有擺脫金牌的羈絆,回歸理性,而用財政資金舉辦的全運會及省市運動會,造假氾濫,爭金奪銀,於民無關,這樣的運動會,還是不辦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