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內地媒體報道,哈薩克斯坦日前表示推遲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高達三十三億美元的合作。這項合作原本計劃由哈薩克斯坦國家油氣公司和中石油聯合收購該國一家私營公司曼戈斯套,是哈中兩國間一百億美元「貸款換石油」計劃中的一部分,雙方原擬今年七月完成合資收購。
收購有變的原因,據說很可能是由於油價波動,買賣雙方在收購價格上意見相左。收購曼戈斯套原本是中石油戰略收購潮中「漂亮的抄底之作」,今年年初達成協議時,國際油價低至四十美元左右。至中石油公布該宗交易的四月底,國際油價也僅在五十美元上下浮動。
而今,國際油價經過一輪下探之後,第二次回升到七十美元以上,比交易達成時的價格上升了四成。哈方覺得自己吃了虧,提出要毀約或者提價。
政府不硬 吃盡暗虧
這是繼中鋁入股國際鐵礦石巨頭力拓之後,中國國有企業在戰略購併中的又一次重大挫折。這兩宗事件極其相似,當初中鋁準備以一百九十五億美元入股力拓時,正好是力拓受到金融海嘯困擾、現金流枯絕之際,中鋁入股,對力拓相當於久旱逢甘霖。
中石油與哈薩克斯坦達成貸款換石油計劃時,也是哈國財政危急之際,向中國提出貸款以解燃眉之急,中國便提出以石油換貸款的雙贏方案。
但沒想到,經濟復甦苗頭剛現,這些外國公司便翻臉不認帳,坐地起價,甚至將中國當初的雪中送炭之舉,當作乘人之危的落井下石。中國一番好心,反成了歹心,吃盡暗虧,有苦難言。
這兩宗毀約案,已經給中國敲響了警鐘。中國這輪石油換貸款協議還涉及俄羅斯、委內瑞拉、巴西等國家,隨着油價上漲,很可能形成骨牌效應,中國過去一段時間的戰略收購,將化為泡影。
其實,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協議白紙黑字,鐵板釘釘,受到國際法的保護,但這些國家置之不理,說毀便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中國雖然有錢,但卻無力,對毀約者根本無力制裁或者報復。
換言之,美國公司之所以在世界各地橫行無忌,主要是因為這些公司背後站着武裝到牙齒的美軍,以及一言九鼎的美國政府,誰敢對美國不利,美軍的拳頭便指向誰,這在拉美國家特別明顯。
說到底,中國公司在國外飽受窩囊氣,主要是中國政府不硬朗,誰都可以欺負。在別的國家不正常的事,發生在中國身上便成了正常的事。
看來,用錢堆起來的所謂大國崛起,崛起時慢,但是垮起來卻相當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