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證據顯示,在四川大地震中倒塌的校舍存在質量問題。清華大學等多家高校組成的震後調查組撰寫的論文報告顯示,四川部分學校建築全無抗震構造措施,導致其抗震性能較差。在震後被損毀至無法修復的房屋比例中,倒塌的校舍是政府建築的四倍多。而且部分工程存在偷工減料、不按抗震要求施工等,令震害雪上加霜。
該份名為《汶川地震建築震害分析》的論文報告顯示,調查組所調查的五十四處政府建築中,一成三因被毀嚴重無法修復;但在四十四處學校建築中,卻有多達五成七因被毀嚴重無法修復,是政府建築的四倍多。
部分全無抗震
報告指出,震區學校建築之所以損毀嚴重,主要是因為學校以砌體結構為主,加上建築上的大開間、大門窗洞、外挑走廊,有時甚至無抗震構造措施,這導致其抗震性能較差。相反,政府建築多用框架結構,其震害最輕。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還稱,考察中確實發現有校舍建築質量出現問題,如偷工減料、不按抗震要求施工、操作不合理等。
該專家指,凡是按照抗震規範進行正規設計且施工質量有保障的房屋,在高烈度地區大部分做到了開裂而不倒塌,在低烈度地區震害程度大部分較輕。但在一間嚴重倒塌的學校所在地的另一所小學,在地震卻只有輕微裂縫,這說明倒塌校舍的質量有問題。
此外,專家還指出,造成校舍大規模倒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與建築質量有關外,跟校舍建設年代也有關。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建造的小學是按規範來做的,倒塌情況並不嚴重;而那些不按規範或更早年代的學校,則毀壞嚴重。
慳成本降質素
專家又指,由於抗震烈度每增加一度,建築成本或增百分之五至十,故民眾不願增加抗震基建的投入。目前,內地房屋一般都是僅滿足國家最低標準。專家建議國家鼓勵業主自己選擇更高級別的設防標準,學校的抗震標準要比普通建築高,甚至應把學校建成緊急避難場所。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