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收取象徵性一美元年薪的海地特使克林頓,責任重大,從聯合國任命聲明來看,他好比一座橋樑,於海地改善聯合國形象,安撫當地人的反外情緒,在國際上吸引外資到海地投資,推動非政府和捐款機構與海地私營企業合作,使海地逐步走向經濟自立。以克林頓的能力與手腕,量能勝任有餘。
克林頓在海地聲譽很高,至今海地有點年紀的人,依然對他一九九四年派兵協助前總統阿里斯蒂德復位津津樂道。阿里斯蒂德是海地獨立後首位民選總統,一九九○年上台僅七個多月,即在兵變中倒台。他在二○○四年動亂中,再次被迫流亡,雖然有指海地近二十年來的動盪和社會分化,阿里斯蒂德也需負起部分責任,但他仍是海地貧民心目中的救星。
九五年曾到訪
克林頓一九九五年訪問海地,是超過一個甲子以來首度有美國總統踏足太子港,對比後來小布殊政府對海地制裁,海地人自然特別感念。克林頓退任後,沒有忘記海地,他的基金會「克林頓全球倡議」,在海地推動各項社會公益活動,惠及不少人。他今年三月訪問海地,所到之處,大批民眾爭先恐後與他握手,受擁戴的程度,可見一斑。
反之,海地人對聯合國沒有多少好感,駐守當地的九千聯合國維和部隊成員,被視為「侵略者」,維和部隊甚至涉入踐踏人權、強姦民女等醜聞,激起民憤甚大。一些國際援助機構彷彿高高在上,亦令海地人不自在。拉來克林頓做生招牌,聯合國形象有望洗刷一新。
克林頓的國際號召力,早在他出任聯合國南亞海嘯重建特使時展示,今次他為海地爭取國際支持,料能一呼百應,最少,海地的最大援助國美國,已表百分之百支持。在克林頓海地特使任命宣布後,克林頓妻子、美國國務卿希拉妮承諾美國將全力與聯合國合作,協助海地重建。海地能否走出困境,美國實為關鍵因素之一。這層微妙關係,或令克林頓的工作更為得心應手。
海地連年動盪,更逢天災,八成人每日生活費少於兩美元,貧民窮至要吃泥充飢,海地的困局,沒有誰能獨力扭轉。有海地人對於克林頓的任命反應冷漠,認為只有神才可打救海地。可以說,海地靠的不是神,不是克林頓,最終,靠的還是海地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