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風中反思

一個人求的是家庭美滿,生活安穩。香港已經不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貧困,也少有住在山邊寮屋,挑水借電,面對火災風災的威脅、失業的艱難,食不飽穿不暖,病難求醫。來到香港的,即使住在調景嶺,也沒有戰亂走難、妻離子散的悲哀。
經歷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殖民政府也要在各個方面革除19世紀式的貪污舞弊、市政紊亂。不管是甚麼政治動機,英國政府也要推行麥理浩新政,市政、醫療、教育、社福,也要逐步改革,與現代社會看齊。撇開政治意識形態,香港城市還是一步一步建設起來,縱使不盡是英國人之功,而是香港大多數人辛勤努力的結果。幾十年的發展,香港各方面建設是可傲視全球,許多方面比不上,但更多方面已可看齊,甚或超越英國本土。
對回歸,有着太多的期望。或許差強人意,有太多深層結構矛盾解決不了,且積累惡化,但不是不可改。即使有2014年以來的政治因素,美國借機策動的顏色革命,香港在中央支持下由亂回穩。新冠疫情蔓延,久未清零,經濟社會民生受挫,困難日顯,生活艱苦,可是在政府各種福利支持下,貧窮的概念再不是飢餓問題,生活緊絀,是發達社會富裕的貧窮,不是匱乏社會裏對生活生命緊迫威脅的困苦。
當然,不應由此而替社會的問題、政府的不力來開脫,仍需努力克服現時的困難,追求進步。但這麼幾年的由盛而衰,卻應使港人反思,經濟的不斷擴張,帶來的物質需求與消費,會不會過度消費便是當前困難的一個主因?樓價飛升,財富急漲,任意消費是社會發展的目標或標誌嗎?不單止環保問題,更重要是社會生活應是如何?家庭、健康、滿足的精神生活,可能更是人生的目標,社會理想。發展與建設是需要,但亦應有所衡量,是怎樣的發展,怎樣的建設?也是否留有足夠的空間時間讓香港人從物質不停積累中解放出來?
中國夢、香港夢不應是美國暴發戶的夢。安貧樂道,貧是減少物質,不是絕對的匱乏。減少物質的追求,方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和心靈容納家庭朋友和活在當下的人生,也才有健康體會生活,體會千萬年延續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的演化。
從物質退到精神,天空海闊,世間便變成可大可小,去向自由。八號風球的狂風橫雨正好思前想後,擺脫紅塵的迷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