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香港通關

自移居鄉間,多年沒有在晚上到銅鑼灣。心目中,還一直是舊有的印象,燈火如晝,遊人如鯽,車水馬龍的繁華境況。前一天晚上到區內酒店吃飯,出來時9時許,驚覺軒尼詩道一帶,雖有燈光,卻是行人稀疏,路上私家車少,店舖都在關門,景象蕭瑟,彷彿回復到幾十年前光景,一下倒退。歷經黑暴與疫病,整個旺市的氣氛盡失,香港似乎已不是不夜天的大都會了。
這樣的市面,反映社會經濟疲弱。疫情減弱之時,顯然恢復經濟成為當前急務。但是應怎樣推行呢?近日媒體、專家、商界都大力鼓吹盡快復常,言論鋪天蓋地之勢,要求倣效外國,對外通關,甚至認為與內地通關不易,應先通海外。政府亦於昨日宣布將放寬入境限制。
這或許反映商界的意願。香港內部防疫措施的調整,隨疫情穩定,重病病死率減少,公共醫療體系壓力減退,應是當務之急。但放寬的考慮還是要保護長者幼兒,也要認真地看待疫病後遺症的影響。香港未必要急於全面復常而沒應有的防範措施。每天長者病死上一、二十人仍是不可接受。香港不能像個別西方國家讓老弱死亡而不顧。
通關的作用是恢復經濟,但應有主次。市面蕭條影響消費行業的千家萬戶。靠對外通關,只是方便港人旅遊和商旅往來。前者是把消費需求出口,後者規模作用有限。香港近一、二十年的繁榮主要靠內地因素,要恢復市面繁華,振興消費與服務業,重心應在對內地通關。不僅方便二、三十萬在內地居住就業的港人。內地遊客以幾千萬計,以及其他相關的服務、金融,以至轉口的貿易運輸,能有所恢復對本地經濟的復甦作用更大,就業收入對居民的受惠更大。若認真權衡比較,對內地通關,主要是開放內地客來港,會給香港經濟社會民生帶來更多的效益,也更有利於香港的國際通關和國際發展。國際來港主要是因中國內地因素,不是單為香港本地因素,內地通關便應優於海外通關,更不能為了海外通關而捨棄與內地通關。
香港近幾十年的大發展,源自內地因素,新加坡等都不能長期搶奪香港的內地因素。在當前國際大變的格局調整中,內地因素更為重要。在通關問題上,因而無論短期、長期考慮,不能以海外通關妨礙與內地通關。怎樣二者結合,考驗政府智慧與能力,非兩者不可兼得,要分主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