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保良局中座大樓 堅守保護婦孺使命

保良局中座大樓外形設計具新古典主義風格,融合中西文化。(陳德賢攝) 保良局中座大樓外形設計具新古典主義風格,融合中西文化。(陳德賢攝)
保良局中座大樓外形設計具新古典主義風格,融合中西文化。(陳德賢攝)
屹立銅鑼灣禮頓道 歷經風雨90載
走過繁忙的銅鑼灣鬧市,行至禮頓道一帶,驀然發現一座獨樹一幟的古舊建築。在活化保育才可保留歷史建築的現今社會,保良局中座大樓雖承載着近百年歷史,但毋須活化,大樓至今仍舊堅守保護婦孺的使命,成為本港為數不多,由啟用至今仍在活躍使用的二級歷史建築。中座大樓今年迎來90周年,將舉辦開放日予公眾參觀。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館長楊秀玲說,自20世紀開始拯救被人口販賣的婦孺、為婦女提供領婚服務、為兒童提供教育機會,中座大樓見證婦孺工作的演變。
19世紀末,香港拐賣人口、逼良為娼等案件日增,保良局因此成立,以防止誘拐,保護無依婦孺。成立初期,保良局借用位於上環東華醫院的平安樓及福壽樓,後遷至上環廣福義祠,直至1932年斥資10萬元的中座大樓落成。
融合中西文化建築風格特色
行經禮頓道時不難發現上書「保良局」的中式門匾,古式古香的設計與現代繁華的銅鑼灣形成強烈對比,走入其中是外形設計具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中座大樓。大樓外不見90年歲月帶來的殘舊痕迹,但仍保留了西式的窗框設計、束棒裝飾、粗琢石工、半圓楣窗和水磨石建材等;同時又有中式楹聯石刻、倒轉的蝙蝠「福到」裝飾,融合中西文化成就了中座大樓的建築風格。
大樓上層為兒童家舍,地下是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和關帝廳等。作為一座仍然活躍使用的二級歷史建築,在保育時不同於其他歷史建築,可以長時間暫停使用,大樓需顧及一眾局童等使用者。楊秀玲表示,平衡保育和使用之間,是大樓「經常會面對的難題」,但一切應以兒童安全為先;而恒常保育工作包括為門口的碑記「貼金」,或是修護關帝廳的貢台等。
保良局文獻記錄了每一個入局婦孺的經歷、出局原因,楊形容:「全部都是有血有肉的故事」,例如昔日有領婚服務,即是為局內適婚婦女作媒人,尋「好人家」。文獻記載早期領婚登記有較多成功例子,但到60、70年代開始減少,「婦女多咗自己主見,會介意男方年紀大或是外江佬就唔要」,反映婦女地位上升和時代變遷。
8‧20起兩開放日設親子活動
一直以來局童的生活其實與一般兒童並無分別,早上有車送麵包來,然後規律地上學下課。聞着香氣撲鼻的麵包、小朋友跑跑跳跳、局外人來人往的街景,組成保良局歷史博物館與別不同的工作體驗,令楊秀玲感到分外有意義。
為慶祝落成90周年,中座大樓將於本月20日至21日舉行開放日,屆時除平日亦會開放的博物館外,更有親子藝文活動。記者梁皓芊
保良局昔日有領婚服務,男方需大紅花轎到保良局迎娶新娘。保良局昔日有領婚服務,男方需大紅花轎到保良局迎娶新娘。
保良局昔日有領婚服務,男方需大紅花轎到保良局迎娶新娘。
中座大樓當年斥資10萬元興建,有不少名人或公司捐款。中座大樓當年斥資10萬元興建,有不少名人或公司捐款。
中座大樓當年斥資10萬元興建,有不少名人或公司捐款。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