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嬰兒類桿菌偏少 食物敏感風險高3倍

醫學團體研究發現,食物敏感與嬰兒初生期腸道菌群發展有關。 醫學團體研究發現,食物敏感與嬰兒初生期腸道菌群發展有關。
醫學團體研究發現,食物敏感與嬰兒初生期腸道菌群發展有關。
【記者江麗盈報道】食物敏感,在香港並不常見,惟一旦有食物敏感,便較其他人容易出現哮喘、過敏性皮炎等敏感病症。有醫學團體研究發現,食物敏感與嬰兒初生期腸道菌群發展有關。若嬰兒腸道菌群中「類桿菌」數量持續偏少,其有食物敏感的風險會較其他嬰兒高出3倍。研究又發現,腸道菌群中「類桿菌」數量持續偏多的嬰兒,大多數都是經自然分娩方式出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轄下的香港大學——巴斯德研究中心團隊,與加拿大研究人員合作進行研究,於2008至2012年間招募了1,422名於加拿大出生的嬰兒參與。團隊在每位嬰兒3至4個月大及一歲時,分別採集其糞便樣本,分析當中的腸道菌群,並於這群嬰兒一歲及3歲時,為其做皮膚點刺測試,評估他們對不同致敏原的反應。
結果發現,腸道菌群中「類桿菌」持續偏少的221名嬰兒,其於3歲時出現對花生敏感的風險,較類桿菌持續偏多的嬰兒高出3倍。這群類桿菌較少的嬰兒中,亞裔嬰兒出現食物敏感的風險,較其他族裔嬰兒高近5倍,而出現對花生敏感的風險更高近8倍。至於腸道菌群「類桿菌」持續偏多的650名嬰兒,92%都屬自然分娩。
自然分娩助腸道菌群發展
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黃世萬指,「類桿菌」多有助提升人體新陳代謝及免疫防禦,而「類桿菌」可經母體腸道及陰道傳送給嬰兒,剖腹分娩的嬰兒出生時不會經過母親的陰道,暴露於類桿菌的時間因而減少,足以影響他們往後的腸道菌群發展。他建議,避免嬰兒食物敏感最好的方法是盡量不要剖腹分娩,而家長亦應讓嬰兒在3歲前接觸更多不同微生物,有助其免疫系統發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