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宏觀剖析:去全球化潛藏機遇與挑戰

歐美國家大力推動潔淨能源行業發展。 歐美國家大力推動潔淨能源行業發展。
歐美國家大力推動潔淨能源行業發展。
在去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如何影響具良好前景的投資主題,包括能源轉型、智能製造、氣候變化,以及循環經濟。同時,經過長達30年的全球化發展,現正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中美地緣政治局勢持續;新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迫使公司思考抗逆力是否比成本更重要;以及俄烏戰爭凸顯天然氣等重要大宗商品過度依賴少數供應國而引發的風險。
考慮到國防、能源供應、資訊安全或技術知識等方面,各國目前以安全為首要政策考量,導致全球化面臨的阻力持續增加,打破一些在近幾十年建立的趨勢,相信這將會對企業行為產生多方面的連鎖影響。
能源領域加快轉型
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計劃斥1.5萬億美元投入潔淨能源領域,包括先進生產製造補貼。歐洲緊隨其後,推出《綠色協議工業計劃》,將提供3,900億歐元資金,用於提升歐盟在太陽能及風能、熱泵及電池等策略性科技的製造實力。這些計劃一方面是為了確保各國有足夠的關鍵科技,以推進數碼化發展和綠色能源轉型。另一方面是為了創造更多技術性工作崗位,增強美國及歐洲的競爭力。
智能製造商亦處於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創新浪潮的前端。運用機械人可降低從低勞動成本地區遷移至高勞動成本地區的成本,這對於面對勞動力短缺的地區更為重要。
中國與很多西方國家一樣,隨着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中國正面臨人口挑戰。勞動力短缺往往會推高工資,這可能促使公司投資於實施自動化。嵌入式人工智能(Embedd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及視覺系統等創新技術,加上物價下跌,令投資於自動化成為有史以來最具經濟吸引力的投資。故此,生產機械人或傳感器等設備的智能製造商將成為此領域的贏家。
為控制全球暖化,全球必須從採用化石燃料改為採用綠色能源。然而,各國政府熱衷於投資於能源轉型技術,部分是為了確保供應鏈安全。參考俄烏戰爭對天然氣價格的影響,證明了依賴其他國家獲取能源確實存在風險。
推動供應鏈本地化
若各國利用風能、太陽能、海浪能和生物質能等資源,或可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這某程度上促進了多國政府推出一系列針對可再生能源的刺激措施。雖然各國政府正發展可再生能源產能,並吸引企業進駐,但並不意味只有在這些國家註冊和成立的企業才會受惠,不少環球營運商亦在能源鏈安全及投資的推動中受惠。
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對能源轉型領域的企業造成不利。物流相關挑戰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令企業盈利及估值受損,但相比起具長期結構性的可再生能源轉型,這些都屬短期影響。
供應鏈轉向本地化亦體現了循環經濟的主題。循環經濟指為消費者提供所需的商品,同時避免在過程當中產生廢棄原材料或造成污染。傳統的生產消費模式為「獲取、製造、使用、棄置」,而循環經濟在產品和服務的設計過程中考慮到產品的效率、可重用性及可回收性。產品及材料保持在生產地使用可減少對遠距離供應商的依賴,從而簡化供應鏈並減少能源消耗。
施羅德投資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