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通關並非萬靈丹 港謀翻身路難行

港府說好了的「香港回來了」,尚流於口號,未真正出現。一來,香港仍未完全取消防疫限制,二來,中港兩地通關遲遲未見影。香港私營經濟面對連續3個月萎縮,衰退之勢已成。誠然,當前通關雖是最急切的,但這也非令香港經濟大翻身的靈丹妙藥,畢竟與內地城市和亞洲區內城市的競爭只會愈來愈激烈,更何況近年本港步伐已滯後,港府得全力加緊推動戰略產業發展的工作,不能有半點差池,否則這一「疫」非但手尾長,最怕是落得大病難愈。
基本上,自港府放寬防疫至「0+3」後,本地消費有所改善,但始終未見大起色,部分原因是不少困港幾年的港人出外旅遊,二來是尚未完全放寬防疫限制,無法令外來遊客全面回歸,更重要的當然是佔香港旅遊業一大比重的內地客源尚未回來,結果繼續「塘水滾塘魚」。
最新數據顯示,香港的私營經濟景氣自9月開始滑落至盛衰分界線之下以來,一直尋底,即使有限度放寬了防疫措施,亦無濟於事。事實上,第四季以來,新增的不利因素,乃港息提速上升的同時,樓市亦急速下滑,進一步打擊投資與消費。部分企業打定輸數,選擇止蝕離場,過不了年關。有心理準備,12月整體商業景氣仍會差強人意。
真正的「香港回來了」,大概要等到兩地通關,有可觀的活水流入,兩地經貿活動正常化,內地經濟全面重啟,才最有力刺激企業投資與居民消費信心回歸。近日內地多地開始放寬防疫措施,官方亦開始面對現實,指病毒變種後殺傷力減弱,相信在即將開展的傳統春運,有望進一步放寬人流限制,為全面重啟經濟邁出大步。當然,目前有關兩地通關的時間表尚未明朗,若能在明年首季全面落實,誠然已是一個重大的正面消息。疫後重啟雖然難行,但總要跨過,其他經濟體的經驗也說明這是可行的,中國必有條件、有能力應付。
至於香港,有心理準備,苦日子尚未見盡頭。即使兩地通關,也不等於香港就可以躺着贏,皆因只不過是踏上疫後復甦賽起步點,未來大灣區及亞洲區存在合作的基礎,同時也意味競爭轉趨激烈,尤其是新加坡已在過去一年的復甦賽上佔了優勢,香港如何能追回失地,得好好發揮兩地金融互聯互通,做大做深人民幣資金池。別奢望能如疫前可以錢來張手、飯來張口,繼續食老本,畢竟疫後世界已經歷巨變,很多事情已不一樣。
新冠疫情後經濟復甦之路,肯定會來得比2003年爆發沙士一「疫」艱難,皆因如今大國博弈,通脹高企,利率上升,香港更處於地緣政治風眼,避不開也躲不過,要生存就得思變。香港得認清自身定位,港府得做好統籌及溝通的角色,理順內外關係,高效執行各項產業政策,全面提升競爭力,讓香港的國際商貿角色得以走上新的發展台階。
香港要避免重蹈日本「迷失30年」的覆轍,也不要被周邊城市邊緣化、被區內競爭對手淘汰,未來的日子一定要努力打拚,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