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不結盟不針對 中俄關係怎變

1月9日中國外長秦剛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通話中,重申中俄關係的基礎為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秦剛是第一次以外長的身份與拉夫羅夫通話。在去年最後一天,原外長王毅給拉夫羅夫的新年賀電提及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秦剛的通話重提這個夥伴關係,為甚麼還要重申這三個條件的基礎呢?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與這個基礎是矛盾抑或是相互配合呢?會不會是外長換人,中國對俄的態度立場有所轉變?
去年12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視頻會晤中指出,中俄雙方應該始終堅守合作初心,保持戰略定力,加強戰略協作。其中是否包含有特殊的意義呢?
不應對美存有幻想
國際外交複雜,公開的文字與語言,一方面小心謹慎地表達出一國的態度與立場,卻是一國希望讓對手及世界接受的說法,其中可包含特殊的訊息。另一方面,一國外交活動中許多關鍵的事件、爭論或協議,妥協及安排並不公開,真實的態度立場與公開表達的有一定的差別。但也並不真正矛盾,而是外交互動過程的一個節點的交鋒、妥協,或待續的討論。
從不少方面看,中國對俄羅斯發動的特別軍事行動並不贊同,因觸犯了一國的國家主權。出自本身的利益,中共自立國以來,從來都反對及譴責侵犯主權的行為。對俄羅斯的特別行動,中國只表示理解,不支持不反對。但正如習近平對普京所說,中方秉承客觀公正立場,推動國際力量,全力以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不是戰爭)。若加上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國並不中立,而是公正,偏向於理解俄國的困境,了解美國為首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或許秦剛的「三不」提法反映中國內部在面對美國壓迫、俄羅斯戰場失利的一些情緒表現,重申「三不」也可以此阻擋西方對中俄關係的種種攻擊。可是,無論中國內外,相信是沒有人會真心相信中國保持對俄羅斯的中立,從烏克蘭危機中抽離,便可以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逃避美國與西方的制裁與各種或明或暗的迫害。
烏克蘭戰爭是新冷戰的開始,美國是要把所有國家圈入,不支持美國,便是美國的敵人。作為美國最大競爭對手的中國不可能脫身,也不應對美國存有任何幻想。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