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換肝豈能歎慢板 跨境捐贈要簡化

都說救人如救火,不能怠慢。眾所周知,對患有末期器官衰竭的病人而言,器官移植有助其改善生活,甚至重獲新生。然而,香港卻是全球遺體器官捐贈率最低的地方之一。而香港的肝臟移植技術好,成功率高,可見器官移植最困難之處不在醫術,而是可作移植用途的器官供應不足。目前一名37歲肝衰竭男病人正在瑪麗醫院留醫,情況危殆,急需換肝。醫院管理局23日作出緊急呼籲,希望市民踴躍支持器官捐贈,並表明除了積極在本地為病人尋找合適肝臟外,已準備通過政府向內地尋求協助,一旦出現合適肝臟,將跨境到港配對移植。
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昨早在華富邨舉行活動,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總監陳智仁於活動後稱,病人近日出現肝昏迷狀態,進行移植手術的黃金期為一星期內,考慮到病人年輕,團隊希望多一個機會,因此請示醫管局;而當局也已向內地遞交申請器官配對機制,正等候內地答覆。陳智仁希望,一星期內能有適合肝臟為病人進行手術,因為若然錯過了黃金時間,可能會有感染或腦部受損情況。
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昨日亦表示這做法合適,只要能救到生命便應去做,希望在本地或跨境最終可以找到合適器官予病人。他繼續指出,腎臟、肝臟或肺部的移植手術,需要在很短時間內進行,最多數小時,否則器官的質量就會下降,而短時間內要兩地配合並非易事。議員說,前年一名女嬰獲得內地的合適器官成功移植便是個好例子,是20多個部門同時啟動緊急應變程序才完成。既然移植器官不能歎慢板,有了2022年內地與香港首次跨境器官捐贈移植個案的成功經驗,長遠而言,在跨境捐贈器官上,有一個比較上的恒常習慣機制,會更理想,起碼不要經過如此繁複手續,大大節省時間。
事實上,器官移植要把握黃金時間,即是當任何一方有器官捐出,但在本地沒有合適病人接受時便可跨境配對。若然有了恒常習慣機制,簡化程序,便不必動輒「特事特辦」,這對病人而言確實是功德無量。說回該名37歲急需換肝的男病人為A+血型,因肝硬化轉介至瑪麗醫院,前年8月列入肝臟移植輪候名單,院方稱病人肝腎功能嚴重衰竭,接受肝臟移植屬唯一根治方案,近日病人更開始肝昏迷,可一直等不到本地捐贈,如今寄望內地有適合肝臟可進行手術,否則過了黃金時間,屆時即使進行移植,不但手術風險高,病人亦未必能百分百完全康復。
政府實在有必要簡化兩地跨境捐贈手續,並有一套恒常行之有效的習慣機制,減低病人「等到死」的風險。此外,政府須採取合適推廣策略,鼓勵更多市民透過中央名冊登記,或簽署器官捐贈證,改善本港低器官捐贈率。肝臟移植協康會會長黃龍輝表示,有超過80人輪候換肝,但去年只有32宗成功移植個案,大部分是親人捐贈;他希望若有病人腦幹死亡,家屬可考慮將病人的肝臟捐出。在此,希望該名急需換肝的男病人,能夠很快找到合適的肝臟移植,大步檻過,重獲新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