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粉嶺驚現藍野菇 勿碰忌食宜遠觀

專家估計粉嶺祥華邨的10多朵藍菇為藍綠乳菇。(朱偉坤攝) 專家估計粉嶺祥華邨的10多朵藍菇為藍綠乳菇。(朱偉坤攝)
專家估計粉嶺祥華邨的10多朵藍菇為藍綠乳菇。(朱偉坤攝)
積聚周遭污染物
本港驚現藍色野菇!連日淅瀝細雨,天氣潮濕,是孕育野菇的季節,本報記者在粉嶺祥華邨祥頌樓對出一個花槽內,發現10多朵呈淺藍色,菇蓋上隱含白色斑點的野菇。這些驟眼看似塑膠的藍色半圓物體,卻是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野菇。記者將相關相片交給專家評估,獲判斷為一種乳菇,雖然無毒,但不建議觸碰,更不可以採摘食用。
藍綠乳菇 在港罕見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授趙紹惠分析藍菇照片後,判斷此菇有可能為藍綠乳菇(學名:Lactarius indigo),又名靛藍乳菇,廣泛分布在北美洲東部、東亞及中美洲,在本港並不常見。她指此菇為藍色,菇蓋肉厚有菌褶。成熟菇蓋中間凹陷,有卷邊,而藍色可成同心環,通常有水珠在菇上。
按照資料,此菇並無毒,甚至在墨西哥、危地馬拉及內地雲南都有出售。不過,趙不建議市民採摘或觸碰,更不可食用,因為菇會將環境的污染物積聚,「無謂弄污自己的手」。若是毒菇,毒素會存在整隻菇,包括孢子內,行得太近或接觸,會誤沾孢子,即沾毒素,若雙手沾有孢子再接觸臉、擦眼鼻等,就會「誤食」孢子而引起中毒。她指曾有學生無戴手套採摘毒菇,當晚就食物中毒,故建議市民若發現顏色艷麗的野菇,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亂擺落口 隨時中毒
專家及政府均有呼籲市民切勿採摘野菇進食,惟近年不時發生進食野菇中毒入院的個案,去年至少發生4宗,其中一宗為兩名分別36歲及61歲的女士,曾在東涌一處山邊採摘野生菇類,在家進食後約兩個半小時感到不適,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和嘔吐等徵狀,需入院治療。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指出,由於難於辨別菇類是否適宜食用,呼籲市民切勿採摘野生菇類進食。進食菇類引致的食物中毒一般為急性,病徵通常包括進食後短時間內出現惡心、嘔吐和腹痛等腸道徵狀。
本報記者在粉嶺祥華邨發現野生藍菇。本報記者在粉嶺祥華邨發現野生藍菇。
本報記者在粉嶺祥華邨發現野生藍菇。
趙紹惠趙紹惠
趙紹惠
藍綠乳菇分布在北美洲東部、東亞及中美洲,在本港不常見。藍綠乳菇分布在北美洲東部、東亞及中美洲,在本港不常見。
藍綠乳菇分布在北美洲東部、東亞及中美洲,在本港不常見。
潮濕天氣是野菇生長季節,專家呼籲切勿採摘進食。潮濕天氣是野菇生長季節,專家呼籲切勿採摘進食。
潮濕天氣是野菇生長季節,專家呼籲切勿採摘進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