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華金融重自主性 擺脫美霸影響力

中美博弈,這些年在貿易、科技方面已不斷過招,但其實中美在金融領域的鬥爭亦早已開打。中國的主戰略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金融發展道路,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區別,目的是擺脫美元霸權的掣肘,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金融發展道路,也亦為世界提供美元體系以外另一個可行的治理經濟方案。
進入新經濟時代,創新技術將推動全球重塑利益分布,故見美國在晶片領域圍堵中國,最新又傳來擬推動日本及荷蘭加大對供華晶片設備的封鎖。中國的應對只有加快推動國產芯計劃,但被卡脖子的狀況足以讓中國警覺自主發展的重要性。
中美是世界兩大經濟體,金融發展存在差異性是客觀事實。不過,美國財政赤字長年失控,銀紙任印,損及長期信用,加上在國際的貿易影響力下降;俄烏戰爭下,美國針對俄羅斯施以嚴厲金融制裁,一則讓人檢視涉及美元的制裁風險,二則俄羅斯在奉行去美元化下至今經濟未見倒下,亦讓其他經濟體對去美元化另有所想。此外,貨幣體系的數碼革命,亦為改變美元霸權局面帶來突破。
中國自2015年經歷A股大跌市後,全面檢討金融發展方向,除整頓監管、加強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發展外,亦強調「中國特色」,就是堅持金融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將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主題,嚴防無序槓桿和跨行業槓桿操作、讓金融機構以創新為名,通過金融衍生品和槓桿投機套利,瘋狂追逐利潤,放任金融盲目發展,脫實向虛,既損害金融市場穩定,亦背離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意。
美元仍是國際儲備貨幣,但影響力趨降是事實。在國際貿易中,本幣支付結算的做法漸趨普及。中國正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完善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度,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來促進金融發展。過去的「一放即亂、一亂即收、一收即死」的惡性循環不可再,取而代之是在守穩金融安全底線下的高質量發展,堅持經濟和金融一盤棋的思路。
過去數十載,油金體系為世界帶來全球化的好處,惟美國經濟長年缺乏大改革,同時中國崛起,新經濟到臨,中美之間競爭加劇。美國以反全球化作反擊,但此舉基本上就在自毀美元霸權的根基。美國前官員一句「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是你們的問題」,說明美國貨幣政策只服務美國利益,新興市場不欲再被割韭菜,赤裸裸的掠奪,只有自求多福。
中國憑着資本管制,這些年並未有因美國積極唱衰中國、降級、撤資、制裁等一系列動作而倒下,反而在奉行與美國不一樣節奏的貨幣政策來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作為全球製造與貿易大國,在推動人民幣支付結算方面有明顯優勢,這些年既能實施資本管制,又能不斷吸引外資流入,值得深思。可以預見中國特色金融自主發展道路非但不悲觀,而是走在光明大道。投資者得走出美元框架來看全球金融,方能掌握大勢。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