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醫健寶庫:中風康復新篇章-先進手術治療後遺症
市民患上慢性病日益普遍,其中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偏高、心臟病等等都是中風的高危因素,中風更有年輕化趨勢。不論是腦部血管爆破出血,或腦部血管栓塞引致中風,腦細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壞死,嚴重中風有死亡風險,幸存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動能力或認知能力的缺損。活動能力下降會大大影響生活質素,情況嚴重的患者更須依賴照顧者料理基本起居飲食,令雙方承受巨大壓力。
傳統治療方案主要在復康方面,中風後首6個月為康復黃金期,透過各種物理治療及運動復康,大腦可重新學習活動能力。職業治療可為患者佩戴支具及功能性訓練,以保持肢體在最佳功能位置,減少攣縮。患者須重新學習各種活動功能,恢復程度很視乎未有壞死腦細胞的數量及其大腦的可塑性,年輕患者腦部可塑性較高。
活動功能恢復的最大障礙是抑制肌肉收縮的中樞神經路徑壞死,令肌肉張力升高,關節兩方肌力不平衡,就算患者有主動控制肌肉的能力,也會因肌肉痙攣而不能發揮功能。痙攣同時令肢體處於不正常的攣縮姿態,長期在此不平衡狀態,會令關節囊收縮及肌肉縮短、活動能力下降,影響外觀及個人衞生。
放鬆肌肉 有助重學活動能力
除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外,新治療方案在完成早期復康後用電刺激痙攣肌肉,針對性地注射肉毒桿菌素(Botox),可令痙攣肌肉放鬆,達到關節兩面的主動肌及拮抗肌肌力回復平衡,再配合支具牽拉及活動再教育,患者可更好開發大腦,重新學習功能性活動,肉毒桿菌素的效果可維持約4至6個月,即大腦重新學習窗口期有4至6個月,患者及醫生在此段時間可進一步了解神經系统的最高活動潛能。當藥力耗盡,痙攣重現,功能如大幅下降,醫生可用嶄新肌肉及神經的針對性手術,提供精準的重建。
手術治療是較嶄新的治療方案,肌肉可延長或轉移,神經線可以顯微外科方法,進行深度選擇性摘除,以達致肌力平衡,令患者可發揮神經系統的最高潛能,改善活動能力,提高自我照顧及工作能力,減少對照顧者的依賴,增進生活質素。痙攣的肌肉和肌腱可用細步延長或Z型延長術,達致最佳長度及張力。如在肌腱層面未能達到最合適長度或張力,可加上切除支配痙攣肌肉的部分神經支。這些神經分支非常細小,通常用顯微鏡協助下,尋找分支,並用電刺激儀器確定為正確分支,之後可做適當切除,以提升肌力長度及張力,消除痙攣,達致肌力平衡。
腦細胞較大量死亡的患者沒有有效主動控制四肢的能力,就算減輕痙攣都未能顯著增進功能,但患者仍可透過手術改善肢體姿態,減少痙攣帶來的痛楚,及令關節較易拉開,方便清潔,同時減輕照顧者的工作壓力。
現代高水平手術已可使中風後重建的療效更進一步,提升患者恢復接近正常外觀及功能的機會。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永玉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本文連結 :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要聞港聞/odn-20241214-1214_00176_226/醫健:醫健寶庫:中風康復新篇章-先進手術治療後遺症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