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中大非入侵診腸工具 料2027臨床應用

中大研發非入侵性炎症性腸病診斷工具。 中大研發非入侵性炎症性腸病診斷工具。
中大研發非入侵性炎症性腸病診斷工具。
【本報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昨日公布,其研究團隊成功發明全球首個非入侵性炎症性腸病診斷工具,有望減輕大腸鏡診斷服務壓力。團隊透過分析數千個地區及族種的糞便樣本之腸道微生物群,發現炎症性腸病(IBD)患者的腸道中,出現較多會產生毒素的細菌基因,同時缺少多種抗炎功能的菌種。利用新診斷工具,團隊成功區分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及炎症性腸病等常見慢性腸病,其整體靈敏度及特異度分別高達88%及89%,預計2027年可在本港投入臨床應用。
望紓公院腸鏡服務壓力
由於大部分消化系統疾病的症狀類似,例如常見的腸易激綜合症及炎症性腸病(IBD),患者同樣會反覆出現腹瀉及肚痛,令人難以辨識。不過,炎症性腸病病情會隨時間加劇,形成消化道慢性發炎和潰爛,嚴重者甚至需要進行手術,切除部分腸道或開人工造口。
中大醫學院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表示,大腸鏡檢查、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或磁力共振掃描(MRI)是現時常用的炎症性腸病診斷方式。不過,公院檢查輪候時間長,或會延誤診治,而私院收費亦令人卻步,故新非入侵性診斷工具輔助診斷有其重要性。
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表示,炎症性腸病發病率在亞洲急劇上升,預計2025年中國患者將超過150萬人。
是次研究證實腸道微生物標誌物可成為下一代腸道症狀的診斷方法,未來會繼續進行研究,了解其對炎症性腸病的疾病監測、藥物反應預測等方面的作用。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