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遊沙頭角熱潮減 專家倡長遠規劃

政府由7月起把沙頭角個人遊的名額增至每日2,300個。 政府由7月起把沙頭角個人遊的名額增至每日2,300個。
政府由7月起把沙頭角個人遊的名額增至每日2,300個。
【本報訊】政府催谷日夜都繽紛及盛事經濟,又要區區有打卡點,藉以吸引更多旅客。早前已有不少批評打卡點無助吸客,前食物及衞生局政治助理、現為深度遊專家的陳智遠,發現沙頭角禁區開放不到一年,原本的旅客熱潮已減退,他認為沙頭角不應僅是一個打卡點,而是要依靠那份深植於土地和社區中的文化特色,並有策略地建立特色旅遊的品牌,才能令旅客再三造訪。
整合社區文化 不只供打卡
政府在7月把沙頭角個人遊的名額提升至每日2,300個。陳智遠昨在社交平台貼文指上周末再去沙頭角帶團,但發現旅客熱潮減退。他指現時沙頭角有不少新的旅遊體驗,例如蓋紀念印、在碼頭掛魚牌等,雖然具有一定本土特色,但在推動沙頭角旅遊的發展中需要更精緻的故事敍述,以及更深刻、有人情味的體驗,不只是創造一個個打卡景點,而是要通過3至5年的長遠規劃,持續挖掘新的故事和文化,從地方營造、社區建設等方面,塑造出沙頭角專屬的旅遊品牌。更重要的是,應該跳出單一地點的觀光格局,為沙頭角建立區域連結,更好地將周邊地區的資源整合起來。
至於如何連結,他指其一是連結印洲塘的客家村和附近的其他村落,通過統一的旅遊行程和交通配套,營造更立體的文化體驗旅遊路線。他深信沙頭角的旅遊潛力在於連結荔枝窩、梅子林、谷埔、吉澳及鴨洲等客家村;其二是把沙頭角與其周邊地區的文化資源整合,成為北部都會區的「文化旅遊地圖」,成為推動未來藍綠康樂生態圈的可持續旅遊核心。
他指這張文化地圖應囊括邊境地區的特質,如中英街對岸的獨特生態、兩地交流的歷史故事及抗戰歷史遺址等文化元素,這些資源的整合與展現,能賦予沙頭角及其周邊地區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使之成為一個充滿故事與歷史的文化寶庫,這才是未來「北部都會區」發展方向所需要的全局視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