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大學教育

這幾十年香港的大學教育,自從引進了美國的體制,愈來愈脫離香港大學最初據以倣效的牛津大學精英模式,變成為大批量生產的普及教育,與美國州立教育的模式看齊,甚至是抄襲移植,但並不是美國長春藤大學系統的精英教育。
理工學院升格為大學,城市理工甚至取消理工的校名,完全擺脫英國理工學院的訓練應用型理工人才的方向,轉為研究型大學。其實原來定為教學型大學也自我轉變為研究型大學。香港的大學更完全轉變成為美國的州立大學,但缺大學以外政府與業界提供的研究項目,變成政府包辦研究經費,研究與社會經濟的實用性關係下降,絕大部分都變成純學術研究,以出版學術論文為目標。
由於香港政府提供愈來愈多的經費,香港的大學在學術論文發表方面,很快地攀升國際前列。不過,與社會經濟關連的諮詢顧問卻少,學術論文轉變為應用科技也少。香港的大學變成論文生產的工廠,可國際上論文最後全無用途的佔多,能轉化的極少。香港的科研經費和人才,便對香港乃至其他地區的科研、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極微。這樣龐大的投入,社會資源是否錯配錯用?
論文為教師升級的主要標準,論文的研究與教學的關連並不大,特別是爭取A級學刊的刊出。香港的論文生產研究便只能按人家要求的重點、方向,與香港發展脫節便大。香港的科研往往變成別國科研的實驗室,且會是前部分階段,也與最後成果有所距離,亦未必可分享最後成果專利。當然,以專利數目作為科研成果標準也成疑問,全球九成以上的專利都是獲取專利後沒有應用的機會。
研究型的大學,實際上必然對學生教學有所忽略。最佳的人才、最佳的資源都放在與教學微弱關連的科研,教學便被擠佔,專職教學的老師是論文發表競爭中被淘汰的,薪酬福利偏低,成大學教師中的二等成員。這樣的歧視,專職教學的老師怎可把教學效果提升,反倒是因他們職位不穩(不會有長俸),周轉頻繁,教學質素下降,但大學卻可用各種技巧,如抬高分數,來偽作教學成效上升,合格標準長期趨於寬鬆,嚴進寬出。只是大學的科研脫離社會,教學效率下降,也損害本地社會的人才培養。縱使在國際排名高,大學教育對本地發展的作用不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