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建焚化爐進度太慢 官僚回應:按部就班

首個焚化爐(I‧PARK1)明年落成啟用。 首個焚化爐(I‧PARK1)明年落成啟用。
首個焚化爐(I‧PARK1)明年落成啟用。
首個明年始落成 第2座申撥未見影
兩個堆填區每日接收港人棄置約1.1萬公噸都市垃圾,環境及生態局計劃興建3個垃圾焚化爐「轉廢為能」,目標在2035年擺脫依賴堆填區直接處理垃圾。但首個焚化爐(I‧PARK1)明年才落成啟用,第二座則期望在2030年代啟用,每日合共能焚燒9,000公噸垃圾。多名議員批評當局進度落後於世界各地,促在今屆立法會期內申請撥款興建第二座焚化爐。局方則指正按程序進行,會爭取明年換屆前交代進展。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昨討論新界東北堆填區營運及轉廢為能焚燒發電設施的發展。工程界議員盧偉國指海外早年已有焚化設施處理垃圾,但本港至今仍未開始焚燒垃圾,形容「香港太慢了」,又問及當局何時向立法會申請撥款興建第二座焚化爐(I‧PARK2),期望當局在今屆會期內申請。
先關閉打鼓嶺堆填區惹疑
議員陸頌雄則提及I‧PARK2計劃在屯門曾咀興建,但同位於屯門的新界西北堆填區卻不獲優先關閉,而是先關閉位於打鼓嶺的新界東北堆填區,質疑安排不公。他又指兩座焚化爐的處理量仍較棄置量少約2,000公噸,沒垃圾徵費下一旦廢物量不跌反升,恐怕令屯門成為唯一堆填都市固體廢物的地方。
環境局稱立會換屆前交代
另一議員田北辰亦指政府已投降,暫緩「垃圾徵費」,源頭減廢淪為口號,擔心公眾未必響應,當局關閉堆填區的「如意算盤」難打響,促加強廚餘回收配套。議員周浩鼎另指外國將垃圾焚化爐發展為旅遊設施等,期望政府興建設施時在經濟上回饋社區,例如電費回贈或設康樂設施。
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回應稱,理解議員期望盡快興建焚化爐,當局正就I‧PARK2按照程序諮詢持份者意見,爭取在立法會今屆會期後段至下屆會期之前再次交代相關進展。她續指出,當I‧PARK1啟用後,運往堆填的垃圾量會減少,會按實際情況關閉堆填區。
199屋苑申設廚餘回收桶
另外,政府早前宣布暫緩垃圾徵費時,提出探討推動大灣區廢物資源處理一體化,但未有提及具體運作詳情。事隔約一個月,多名議員追問環境及生態局探討進展,議員陳紹雄問及資源如何一體化處理;議員郭偉强則問及與內地商討進度,質疑現時只是政府「一廂情願」,還是雙方「情投意合」的階段。
當局僅指正與內地商討,重申期望建設無廢灣區,廢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發展綠色產業,將廢物轉為資源利用,回收再造。就較早前議員建議政府就落實減廢回收配套等情況向立法會提供中期報告,局方表示,會在6個月後準備資料文件予議員參考,而截至2024年5月已在172個公共屋邨設置智能廚餘回收桶,並已收到199個私人屋苑申請裝桶。
I‧PARK2計劃在屯門曾咀興建。I‧PARK2計劃在屯門曾咀興建。
I‧PARK2計劃在屯門曾咀興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