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人口政策乏遠見 幼園面臨殺校潮

香港人口面臨高齡化和少子化的挑戰,聯合國表示,人口老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全球趨勢。本港人口持續高齡化,近年更開始加快,2023年65歲或以上長者佔21%(約157萬人),預計到2050年,香港會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至於出生率,香港每名婦女平均生育子女的數目為0.8。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年輕夫婦又不肯生育,難怪有議員批評政府手握財政及人力資源,卻欠遠見,沒有全面規劃和藍圖,只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難以確保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有議員昨日於社交平台貼文,指有40多年歷史的大圍路德會愛心幼稚園因經營困難,將於今年8月結束營運,全校10名教職員和至少18名學童將受影響,面對適齡學生人數的結構性下降,令人質疑是否只能被動應對,任由殺校潮「殺到」?議員又指出,2022學年全港幼兒班學生人數已跌破5萬人,若以出生數目推算,2024至25學年學生人數可能跌至約3.5萬人。2022年幼兒園學額超過6萬個,而學生人數僅約4.6萬。學額供過於求,2020至2023學年累計有60間幼稚園停辦。應對少子化,政府有甚麼政策鼓勵港人多生育呢?現時政府只是通過發放二萬元給新生嬰兒家庭來鼓勵生育。
事實上,如今百物騰貴,二萬元鼓勵生育無疑缺乏「誘因」,不是說養大個細路要600萬元嗎?數字或許誇張,不過,怎說都好,要子女快樂成長不輸在起跑線,所費肯定不菲。有組織曾進行調查,亦指受訪者對向新生嬰兒家庭發放二萬元獎勵,此項最多人談及的政策評分最低。分析指疫後經濟受挫,香港樓價維持高企,日常消費亦屬全球三甲之列,特別是年輕夫婦,兩人都需要工作以賺取可應付家庭開支的收入,在經濟壓力和照顧壓力的雙重影響下,普遍年輕家庭或女性不願生育下一代,實在是可以理解。
決定生育的因素眾多,例如雙職家庭在照顧孩子方面的困難,需要更多家庭友善政策支持。議員以芬蘭為例,當地採取一站式的系統,為一歲起的所有稚童提供免費的早期教育和照護服務,這種被稱為「educare」的模式強調兒童全面成長和發展。同時,當地盡量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提供靈活的排課選擇,如半日制和全日制選項,讓家長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合適的安排。
參考芬蘭的幼兒教育制度,議員認為香港可以從幼兒照顧服務這一領域入手;為滿足雙職家庭的需求,政府應提供更靈活的服務時間,如提供包括午休及課後託管在內的全方位服務。然而,香港的社會福利署連社區保母都監管不足,今年1月初,有夫婦兩人都要上班,遇上工人放假,於是母親申請仁愛堂的「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找社區保母幫忙照顧,豈料懷疑有人虐待兒童,聲稱替女嬰沖涼後對方身體抽搐,送院後情況一度危殆。香港連一個社區保母的支援計劃都監管無能,還拿甚麼同芬蘭的完善幼兒教育制度相比?二萬元鼓勵生育顯然毫無作用,政府應拿出更有效的長遠政策,否則香港未來一街老人,想找個小朋友唱首《世上只有媽媽好》都難,想深一層都心寒!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