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嚴巡220水浸黑點 減風險

建造中的觀塘秀雅道蓄洪池,容量約6.4萬立方米,料2028年完工。 建造中的觀塘秀雅道蓄洪池,容量約6.4萬立方米,料2028年完工。
建造中的觀塘秀雅道蓄洪池,容量約6.4萬立方米,料2028年完工。
緊急應變增至160隊 工程改善沙井溝渠
本港將於下月踏入風季,渠務署昨日召開傳媒簡報會,介紹多項應對措施,包括加強巡查220個容易水浸的地方、增加緊急應變隊至160隊,以及自去年9月展開的逾120項小型改善工程等。署方又指,會深化應用多項創新科技,期望將香港打造成應對極端天氣的「韌性防洪」城市,做好準備、預警、應急及復原。
渠務署署長莫永昌表示,該署自去年9月起進行大量加強防洪及排洪能力的工作,包括在全港開展120多項小型改善工程,針對過往嚴重水浸的地方,包括柴灣道迴旋處一帶,改善現有進水口、加建路邊集水溝及排水泵房,並在翡翠道加建排水管道等。同時,黃大仙亦改善沙田坳道上游雨水進水口、黃大仙港鐵站A1出口改善排水沙井,以及更換龍翔道排水沙井井蓋等,當中大部分工程已於今年首季完成。
莫續稱,署方正進行11項大型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包括興建雨水渠、地下蓄洪池及河道改善工程,預計在今年至2030年期間分批落成。他透露,署方計劃在本月內向立法會申請7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的撥款,當中包括黃大仙及港島東,工程涵蓋建造總容量逾20萬立方米的蓄洪池、約10公里的新建雨水渠等,獲得撥款後會盡快開展工程,冀進一步改善各區排洪能力。
黃大仙柴灣裝設備測水位
此外,渠務署亦檢視及強化緊急事故控制中心,並將緊急應變隊伍數量由144隊增至160隊,運作基地則由13個增至逾30個,期望做到在暴雨期間及過後,應變隊伍能以最短時間作出部署,到達現場處理水浸事故,目標於一至兩小時內消除水浸。莫表示,有關強化措施已經落實,並在本月4日及21日的兩場紅雨均發揮作用,效果良好。
渠務署又引入多項創新科技處理防洪工作,包括在黃大仙及柴灣區內曾發生嚴重水浸的位置,選定逾30個雨水沙井安裝浮球式水位感測設備,24小時實時檢查雨水渠的水位情況。莫稱,在安裝有關設備後,兩區在本月的兩場紅雨中,均沒收到任何水浸報告,形容效果令人鼓舞。當局又計劃今年內,在元朗及尖沙咀試行人工智能系統,收集及分析街道的實時影像,辨識街道水浸情況,及早派遣應變隊伍處理。
去年颱風「小犬」襲港期間,渠務署首次通過政府新聞處,向公眾報告各區水浸情況,莫指,今年會延續此安排,在8號風球或以上及黑色暴雨期間,署方會定時將水浸訊息發放給傳媒,讓公眾及時掌握資訊。他續指,經過去年9月特大暴雨後,已於3月更新「雨水排放系統手冊」,上調設計雨量參數,相信足以抵禦未來惡劣天氣,令香港的水浸風險更可控。
遙控清淤機械人「創先河」配備剷斗和推土裝置。(黃仲民攝)遙控清淤機械人「創先河」配備剷斗和推土裝置。(黃仲民攝)
遙控清淤機械人「創先河」配備剷斗和推土裝置。(黃仲民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