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福島排出核廢水的來龍去脈

12年前的3月11日,日本東部海岸發生9.1級強烈地震後,兩次海嘯摧毀了福島核電站。當核電站的3個反應堆熔化時,工作人員開始泵入海水以冷卻熔化的燃料。這些年來,不斷進行的冷卻過程每天產生130多噸的受污染廢水。現在,日本政府表示,儲存核廢水的空間快將用完,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只能開始將廢水排入太平洋。
政治先行 無視警告
要點一:影響巨大而長遠。日方認為將處理過的核廢水排放到太平洋裏是個可行的解決方案,也承諾會盡最大努力使排出的水質遠高於安全標準,試驗排水會在兩年內開始,可能需要40年才會完成。
雖然日本政府作出這些承諾,然而環保和漁業組織以至日本的鄰國馬上譴責這排放核廢水的決定,海洋科學家對排放可能對海洋生物和漁業產生負面影響表示憂慮。筆者認為,這些海洋科學家的擔憂不無道理。我們不是科學家,但一旦大家明白甚麼是「食物鏈」,就會明白排出核廢水的影響會有多深遠。那些在海洋裏自由漂浮的浮游生物是所有海洋生物食物鏈的基礎,浮游生物會從福島的核廢水中攝入放射性核素。然後,這些同位素便極有可能在各種無脊椎動物、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體內積累,情況相當可怕。
要點二:政治居然壓倒科學。政治可以有很醜陋的一面。儘管以太平洋島國論壇為首的亞太地區國家強烈反對日政府的核廢水排放計劃,不少世界領先的海洋學研究所和海洋科學家也批評,說擁有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所提供跟核廢水排放相關的科學證據相對薄弱,呼籲日方寧可尋找替代的排放方式,也不應把太平洋當作福島核廢水的傾倒場,但G7國家最近還是決定支持日政府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的計劃,這顯然是寧可選擇政治,而不惜犧牲科學和海洋環境保護的例子,看了讓人不禁心寒。
要點三:民間科學意見不可忽視。官方取態代表了政治立場,但很多非官方意見卻有更有力的科學證據支持。科學家早已證實,放射性核素可以由海洋的洋流攜帶,特別是跨太平洋的黑潮。另外,遷徙很遠的海洋動物也可以攜帶和傳播放射性核素。福島核電站出事後一年的2012年,已有一項研究引用明確的證據表明,攜帶福島放射性核素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在2011年核事故發生後的6個月內,已經游到了美國西岸聖地亞哥地區的海岸。
不久前,有中國官員指摘日方做法無異於把太平洋當作「下水道」,認為這次排出核廢水會對全人類造成健康風險。在這事情上,不少美國民間意見跟中方脗合。去年尾,美國的國家海洋實驗室協會便發表了反對核廢水排放計劃聲明,認為這麼做可能威脅到太平洋這個地球上最大的連續水體,其中包含最大的生物量,包括全球七成的漁業。該協會還指,日政府的做法缺乏足夠和準確的科學數據支持。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