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紀念張國榮 文化認同的側影

一代巨星張國榮逝世20周年,各界均出手籌辦紀念活動,本地紛紛舉辦紀念活動,由紀念唱片、音樂會、展覽、電影作品展到霓虹燈打卡牆等,予港人從多角度懷念「哥哥」,回顧他在音樂、電影等方面的傑出成就及其對流行文化的影響,展呈香港流行文化在理念價值和文化認同的一個側影,並為日後打造大灣區文化藝術中心開拓新思路。
「哥哥」自1977年參加歌唱比賽出道,憑着過人才華和獨特風格,風靡演藝界25年,歌影視經典作品無數,成為香港流行文化的象徵性人物,見證着香港影視文化軟實力的黃金時期。過去20年,每年在「哥哥」的生忌死忌,歌迷和好友們都會舉行悼念活動,表達對他的思念。
作為20周年的特別日子,康文署今年大範圍地參與相關的紀念活動,並將其中的《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列為首屆香港流行文化節的揭幕項目,在格局層次上摒棄「粉絲」對偶像的年度性個人懷念,或者數項目計人頭式「小」格局,提升為對流行文化的整體肯定和重視,並通過流行文化打造穿越時空、地域與界限的文化認同,倡導社會的文化自信和價值標準的「大」方向。
在價值判斷、地緣格局每天都在變化的社會裏,流行文化承載着時代的記憶和感情,有着粗獷的包容性、輕盈的流動性和強烈的親切感,直面謳歌社會生活和人生百態,催動文化認同,主導潮流方向,形塑社會共鳴。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次文化和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漸「被培育」為所謂新時代的象徵甚至搖籃,由一齣電影、一首樂曲點燃的意識形態風波近年已屢見不鮮,如何引導好流行文化對當今社會發展的影響,需認真關注。
盛景不再 重新定位
香港雖是中西古今兼容共融的文化大熔爐,但最出色的始終是「港式流行文化」,培育出跨地域、跨文化和引領時代潮流的流行文化產業和天王巨星。然而,流行文化受着時空和題材的限制,當年盛景不再,港式流行文化亦需重新定位,今天的傷春悲秋式緬懷,宜轉化為對香港明天的思索,流行文化如此,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和理念價值也一樣。
作為軟實力的主軸,流行文化不但影響我們的生活,更潛移默化地為社會帶來大轉變,政府參與紀念「哥哥」活動、主辦流行文化節和籌劃打造大灣區文化藝術中心,都是積極負責的新轉向,突破地提升施政格局和能量,但亦應進一步擺正方向、加大力度,超越一次過式致敬,改以大局思維,採持續發展心態,系統性地制訂文化發展政策,設定落實文化認同和理念價值的新方向和新指標。
流行文化與社會狀況息息相關,政府應善用流行文化的中介平台角色,接觸不同作品,與社會對話,從而產生連結和認同,掌握時代脈搏,向社會傳達建設性訊息,講好香港故事,傳揚中國聲音。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