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口罩亂棄海洋 恐致膠從口入

何宇鶴(左一)指水蚤體內的微塑膠會轉至其他生物,產生骨牌效應,或終會流入被市民食用的漁產當中。 何宇鶴(左一)指水蚤體內的微塑膠會轉至其他生物,產生骨牌效應,或終會流入被市民食用的漁產當中。
何宇鶴(左一)指水蚤體內的微塑膠會轉至其他生物,產生骨牌效應,或終會流入被市民食用的漁產當中。
【記者陳彥婷報道】疫情為患近兩年,口罩令下港人幾乎每天至少佩戴一個外科口罩,連道路、郊野、沙灘都有被丟棄的口罩。有本地大學研究發現,一個口罩完全風化後,可釋放88萬至117萬條微塑膠。以全球去年非法棄置口罩量估計,若全部風化,相當於54,800個奧運標準泳池的海水被污染。更恐怖的是,海洋生物攝入微塑膠或形成微膠食物鏈,最終市民「膠從口入」,望政府加強執法,各界亦應謹慎處理口罩。
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今年初展開研究,把即棄外科口罩加入人工海水,放在儀器內搖晃約9日,發現每個口罩平均會釋放最多3.4微克微塑膠,即一個口罩每天可平均釋出79條纖維與210粒顆粒,有接近三成的微塑膠小於10微米,相較平均人類毛髮直徑約50微米更小,而被太陽暴曬、長期浸在海水亦會加劇口罩釋放更多纖維。
風化後釋放117萬微塑膠
口罩完全風化將會釋放88萬至117萬條微塑膠,以此推論,全球去年有15.6億個外科口罩被不當棄掉計算,即有1,370萬億條微塑膠流入海洋。疫情期間,香港每日耗用的即棄口罩達數以百萬計,估計不少口罩亦被非法棄置海洋中。
研究再把只有一至兩毫米大的橈足類物種虎斑猛水蚤放進混有微塑膠的海水內,一段時間後其腸道與排泄物均出現微塑膠。以去年全球不當棄置口罩全風化成微塑膠污染海洋,並以每毫升海水混有10粒微塑膠來計算,相當於污染54,800個奧運標準泳池的海水。
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何宇鶴解釋,水蚤腸道被微塑膠阻塞,繁殖能力至多下降22%。而橈足類生物是海洋食物鏈中的底層,被其他海洋生物獵食後,體內微塑膠會轉至其他生物,或終會流入被食用的漁產。
環保署回覆,「海上垃圾專責小組」負責協調海上垃圾的清埋,在疫情下加強監察海岸清潔。當局正進行一項為期24個月的基線調查,研究香港水域微塑膠水平的季節性變化及地理分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